共生:阿特伍德小说与诗歌互文关系研究——以《盲刺客》和《吃火》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sj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互文性”问世以来,文论界就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作为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互文性”强调一个文本的阐释应建立在对其他文本的理解之上,将文本联结于一个无线延展、相互交织的文学网之中。目前,学界主要着眼于外互文研究,但内互文,尤其是同一个作家不同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却鲜少得到关注。事实上,许多作家在前后创作的作品中都呈现了自我指涉的关系,不断彰显其艺术追求和审美价值。由此,本文拟以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和诗集《吃火》为研究对象,不仅致力于考证此二文本间的互文事实以及作者“自我指涉”背后的文学内含,同时,本文还考察不同文类的内互文关系研究范式,以期丰富互文研究。  论文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阿特伍德相关研究和本文研究目的。第二章厘清互文性相关理论及“互文”与“内互文”的联系。因国内尚缺乏对不同文类作品内互文关系的研究方法,本章还提出了内互文研究的可行性、价值和潜在分析范式。第三章着眼“文类互文”,考察异质文类在文本中的凸显和多话语互动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控制。第四章关注“意象互文”。重复的意象呈现强烈的自反性。通过仿拟、延展和颠覆的互文关系,两个文本在意象上相互辉映、充实了阿特伍德的文学图解。第五章考察此二文本在主题思想上的对话,多方面地阐释和补充了阿特伍德的艺术思想和追求。第六章总结和重申了互文性写作对阐释阿特伍德不同文类作品的重要意义。自我互涉的意识贯穿了其文学创作的始终,不仅体现了作者打破规约、寻求“文学共生”的理念,还证明了内互文关系中存在的异质性的可能。
其他文献
模拟开关可用于众多的应用系统中,包括手机、PDA之类的便携式手持设备以及计算机、显示器之类的消费电子设备。无论应用中涉及的足音频、视频、USB还是控制信号,系统设计人员经常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开关在未加电前其输入就已经出现非零信号。在输入信号过压的情况下,采用标准设计技术的模拟开关很容易在输入端上形成意外的假信号(缺乏断电信号隔离措施)和造成漏电流超标。由于开关在未加电时缺乏信号隔离措施,这种假信
英语中相近意思的动词有很多。正是由于这些动词的出现,许多人,尤其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写文章时常常选错动词。因此,对英语中相近意思的动词的研究是必要而且是十分有用的。传统
听力作为语言习得的前奏,近年来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我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听力比例不断上调,正在试点的机考中与听力相关的内容己高达70%。足见,如何优化大学英语听力课堂
村上春树步入文坛已有三十余载,从1979年的《且听风吟》到2009年推出的《1Q84》,这位作家在30年的文学生涯中发表了诸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
应试教育长期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评估体制存在,迫使多年来学生的外语学习多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这也就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外语语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