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大型森林动态样地建设标准,于2011-2012年期间在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乌岩岭9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本研究致力于回答该森林样地中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这个问题。首先,分析了该森林的物种组成(如重要值)和群落结构(如区系组成、垂直结构和径级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个垂直层次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并采用点格局分析结合不同零模型的手段,分别研究了生境异质性效应和密度制约稀疏效应对主要木本植物空间格局的影响。除了在种群水平探讨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外,还通过研究该森林的beta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试图在群落水平上来回答上述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 1.含木本植物47科92属200种。其中,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杜鹃花科和山矾科等占优势;在区系组成上,热带成分略多于温带成分; 2.群落径级结构接近“L”型,表明群落更新良好。其中,优势种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偏常态型和波动型等各种形态,且并未表现出种群衰退的趋势; 3.生境异质性强烈影响了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使之趋于聚集分布; 4.用随机标签零模型的案例对照设计排除生境异质性效应后,密度制约检验显示稀疏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了12个优势种中的10种(83.3%),表明密度制约可能是影响该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 5.稀疏效应对优势种群空间格局的调节作用随着植物生活史阶段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6.该群落的beta多样性表现出随取样粒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的趋势; 7.比较沿纬度分布的多个样地,发现群落beta多样性随纬度增加而不断减小的趋势; 8.通过对beta多样性的分解发现,环境控制效应(12%)和中性过程(36%)共同影响了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格局。 总之,密度制约效应、环境控制效应和中性过程对乌岩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维持均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