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遗传性出凝血和溶血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i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性易栓症是由于抗凝活性或纤溶活性缺陷而容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发病较早,临床表现主要以静脉血栓为主,也可以发生动脉血栓,血栓形成可以自发或诱发。  本研究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4例蛋白C(PC)缺陷症患者及1例蛋白S(PS)缺陷症患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进行了表型诊断、家系调查、基因分析和血栓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研究。6例患者均患静脉血栓。其中,AT缺陷症患者及其父亲 AT活性分别为50%和60%,AT抗原分别为133mg/L和123mg/L。TGT显示AT缺陷症患者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和凝血酶生成峰值均增高,还存在高FⅧ:C(155.8%)、低叶酸2.22ng/ml、高Hcy(22.55μmol/L)和抗β2GPI抗体增高(33.9RU/ml),LA弱阳性等易栓风险因素。AT缺陷症患者发生了AT基因1号外显子g.610G>T导致p.Y-31X无义突变,存在FV R485K,FGG C10034T和MTHFR C677T杂合基因多态性。PC缺陷症患者其PC活性分别为38%、35%、49%、47%,其PC抗原分别为34%、32%、43%、45%。患者2发生了PROC基因4号外显子 g.7962T>C突变导致的 p.R15W错义突变和6号外显子g.12695T>C突变导致的p.R147W错义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患者3和5均携带8号外显子g.15151T>C突变导致的p.T295I错义突变,患者4发生了6号外显子g.12695T>C突变导致的p.R147W错义突变。除此之外,患者2还有FⅤ R485K和MTHFR C677T杂合基因多态性。患者3有FⅤ R485K,FGG C10034T和MTHFR C677T纯合基因多态性,患者4为FⅤR485K,FGG C10034T纯合及MTHFR C677T杂合基因多态性。患者5有FⅤ R485K杂合、MTHFR C677T杂合及FGG C10034T纯合基因多态性。PS缺陷症患者6,PS活性为45%,其PROS1基因4号外显子发生了g.68394T>C突变导致的p.R49C错义突变,并有FGG C10034T纯合及MTHFR C677T,C.2698C/A杂合基因多态性。通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情况的比较,抗凝蛋白基因缺陷是导致患者血栓发生的重要因素,而血栓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及部分血栓风险因素指标阳性大大增加了易栓症的血栓发生风险。  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又被称为血友病 C,其发病率较低,在人群中约为1/(100000~1000000),犹太人后裔中发病率较高,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常无出血表现。  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就诊的21例 FⅪ缺陷病人,进行了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在21例病人中,有3例曾有过临床症状,两例有轻微的鼻出血和月经过多史,就诊时无症状。一例有过连续三天半夜鼻出血超过500ml的病史,就诊时仍然有瘀斑。1例曾有腹部外科手术后出血不止病史。其余17例病人均为术前检查或体检中查出,平时无任何临床出血症状。血浆中FⅪ检测显示,19例病人为FⅪ重型缺陷,2例为FⅪ轻型缺陷。21例病人中有5例为纯合突变,12例为复合杂合突变,4例为杂合子。为明确中国人群中FⅪ突变特点,将本实验室前期发表的18例FⅪ突变一并探讨。39例病人中共检测出28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包括14种错义突变,6种无义突变,6种剪切位点突变及2种小缺失突变。突变大多集中在外显子7、8和11-13中。W228X(p.W246X)、G400V(p.G418V)、c.1136-4delGTTG及 Q263X(p.Q281X)突变发生占了将近77%(30例),在这四种突变中,W228X(p.W246X)和c.1136-4delGTTG两种突变目前仅在中国人群中有发现。两例病人进行了TEG诊断,虽然病人临床无出血症状,但TEG结果仍然提示其整体凝血功能低下,有出血倾向。用 TEG对一例曾有过术后出血史的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治疗监测,在病人进行术前治疗输注冰冻血浆过程中,TEG结果也显示了其体内凝血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顺利恢复。证实了TEG在症状不明显的出凝血功能评估方面的实用性。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异常而导致的溶血性黄疸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贫血,脾大等。其外周血涂片可以看到相当比例的球形红细胞。  本研究对3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了表型诊断,家系调查,基因分析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三例患者外周血涂片都显示球形红细胞比例增高,在排除了其它类型的溶血性贫血的同时进行了孵育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高渗冷溶血试验,酸化甘油溶血试验及EMA结合试验进行明确。对其外周血红细胞采用SDS-PAGE电泳进行了红细胞膜蛋白分析,发现病人的红细胞膜相关缺陷蛋白后,进行了相关基因检测。三例患者的诊断试验都显示出明显的红细胞脆性增加,容易破裂。红细胞膜蛋白分析发现患者1为锚蛋白缺陷,编码基因为ANK1,患者2和患者3为β血影蛋白缺陷,编码基因为SPTB。病例1 ANK118号外显子和内含子发生杂合缺失,使得编码锚蛋白的第192981_192986delACAAGG碱基缺失,其中“ACAAG”位于18号外显子,“G”属于18号内含子。其剪接位点分析中,荧光实时定量PCR显示有3种异常转录方式,一种剪接方式为部分16号外显子与部分19号外显子连接,一种为18号外显子缺失,还有一种推测为17和18号外显子被剔除。根据实时定量PCR检测正常剪接与这三种异常剪接方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64%,25.33%,17.64%,3.39%。病例2在SPTB第13号外显子发生g.35075G>A杂合突变,使编码色氨酸的863位密码子TG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即p.W863X。病例3在SPTB第5号外显子发生g.36392delA杂合缺失突变,导致读码框偏移,发生了p.His215fsX220。这些基因缺陷导致患者红细胞膜蛋白缺陷,形成了球形红细胞,为这些患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的发病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双氯芬酸钠对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 选用原代及传代兔角膜上皮细胞,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双氯芬酸钠、安贺拉(酮咯酸氨丁三醇)、地塞米松及洁霉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计算出抑制率并进行比较。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凋亡
学情分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传统的成绩表格分析不直观、不简洁.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Echarts的可视化学情分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