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孔翻边渐进成形的模拟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zcb999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孔翻边为钣金成形中提高零件刚度的重要工艺方法,本文将外轮廓支撑渐进成形应用于圆孔翻边工艺。利用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的研究方法,对单道次、两道次、三道次渐进成形圆孔翻边工艺进行研究,对渐进成形圆孔翻边工艺应用于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DYNAFORM分析平台,构建外轮廓支撑渐进成形圆孔翻边的有限元模型。对单道次渐进成形圆孔翻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工艺参数及几何参数对壁厚分布规律的影响,设定均匀壁厚判据以及最小壁厚判据。分别得到符合均匀壁厚判据、最小壁厚判据的单道次渐进成形圆孔翻边临界翻边系数、极限翻边系数。分析翻边高度与其它几何参数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中性层长度不变原则计算理论翻边高度,实验与模拟验证结果表明翻边系数大于临界翻边系数时理论值与实际值相符。分析两种路径方案成形圆孔翻边的壁厚分布及成形极限,基于变角度扩孔路径规划两道次、三道次渐进成形均匀壁厚圆孔翻边成形路径。成功消除单道次渐进成形中存在的中部减薄现象,得到壁厚均匀分布的制件,并显著提高了渐进成形圆孔翻边的成形极限。根据不同判据得到对应的临界翻边系数、极限翻边系数计算公式,将理论翻边高度适当放大,得到两道次、三道次成形均匀壁厚圆孔翻边的翻边高度计算公式。最后综合单道次、两道次、三道次渐进成形圆孔翻边成形极限、翻边高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一种工艺计算方法,模拟与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可根据坯料初始厚度、最终孔径、翻边高度、是否有壁厚均匀性要求选择成形轨迹,并计算预制孔径大小,进行成形获得目标制件。为渐进成形圆孔翻边工艺的生产应用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平扫CT相关参数在预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治疗单发输尿管结石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的患者,其中通过平扫CT诊断的单发输尿管结石患者106例,根据结石是否排出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用SPSS2
警觉度受到大脑疲劳程度的影响,大脑疲劳会导致警觉度下降,反应时间变长。例如疲劳驾驶极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对疲劳引起的警觉度下降的检测对安全驾驶极为重要。目前,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驱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一方面确实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利润空间,提高财务业绩。但是另一方面,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时需要更多财力、物力以及人力,不确定性更强,风险性更大,因此,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高低之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企业的创新与发展,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的“头部”管理者,具有
地下管线是城市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主要通道,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受管线管理模式及管线空间数据应用目的差异的影响,当前城市管线信息化中普遍存在两种
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南极各项科考任务的基础,也是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研究的重要参考数据,而目前常见的南极DEM产品在南极边缘和陡峭地区往往精度和分辨率不能满足科研需求。而关于冰盖表面三维形变的研究,不仅对南极物质平衡和环境变化研究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南极内陆考察和科考站选址的参考数据。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大范围获取南极地形数据和地表形变成为可能,这也促进南极高精度DEM的生成及地表
电脑横机移圈针结构细小复杂,尺寸精度要求高,检测难度大。对其进行自动精确检测可以提高分拣效率,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围绕着如何实现电脑横机移圈针一致性的快速检验,本研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图像扫描设备的不断改进,三维图像数字化技术凭借其高效且低成本的优势,逐步被应用于工业发展、医学治疗、产品质量检测和虚拟场景构建等诸多领域。对于三维点云配准领域,现有的配准技术依然存在配准精度、效率较低,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等问题,仍存在较大探索上升空间。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有:第一,本文提出了基于曲率信息的人工蜂群点云配准算法。单纯使用群智能优化算法对点云配
在运输包装领域,产品运输系统可以视为由产品-包装-运载体构成的多级耦合系统。在该系统中,产品(关键部件)最为脆弱,在缓冲包装设计和运输损伤监测方面也最为关键。因此,对产
碳酸二甲酯因其绿色环保的性质,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分子中含有CH3—、CH3O—、CH3OCO—等多种官能团,因此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代替有毒的光气
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但利用率只占抽采量的1/3,大部分被直接放空,尤其是低浓度煤层气,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还加重温室效应。充分利用低浓度煤层气中的CH4和O2并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