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引起新生儿病房爆发流行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来源及耐药特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新生儿感染控制提供指导。 2. 探究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特性及毒力特征,为感染播散的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1.回顾性调查 2017 年 2-3 月间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病房的22 株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性及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了解爆发流行发生和控制过程。 2.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2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美罗培南,MEM;亚胺培南,IMP;阿米卡星,AMK;妥布霉素,TOB;庆大霉素,GEN;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的敏感性。 3.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流行特性分析。 4.拉丝实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超黏表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菌株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 5.通过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和小鼠致死实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体内致病性,进一步分析菌株毒力特性。 结果: 1.21位新生儿患者多为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且伴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多种临床症状,其中4位患儿(患者1、2、3和10)出现严重腹泻,同时期,一位护士(患者9)也发生腹泻,5位患者粪便标本均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住院期间患者1发生败血症,其血液标本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KP1),最终因治疗无效,患者1死亡。另外3位腹泻患儿和17位仅携带肺炎克雷伯菌的患儿,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护士经过治疗也好转。 2.2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9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表现为敏感;PFGE分析显示, 22株肺克具有较高同源性(同源性>90%),其中20株菌株均属于ST2727型(一种新型ST型)。另外两株(KP9和KP10)分别属于ST23型和ST477型。KP9具有高毒力(HV)表型,大多数菌株为K型不可分型(20/22, 90.9%),所有分离株(22/22,100%)均携带uge、fimH-1和mrkD基因。 3.超黏表型实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分离自21位患儿的菌株 (KP1-8,10-22)在毒力表型上表现为较低毒力且毒力特性相似,而分离自护士的菌株 KP9 具有高毒力表型。我们采用大蜡螟感染模型对分离自死亡患儿血液标本的 KP1 和分离自护士粪便标本的KP9菌株进行的体内毒力分析,同时随机选取一株菌KP14作为对照,结果发现KP9对大蜡螟致死率明显高于KP1和KP14 (p<0.001)。此外,我们采取小鼠致死实验进一步验证分析KP1和KP9致病性,结果发现:KP9对小鼠致死率明显高于KP1和对照菌株ATCC700603。而且,通过小鼠生存曲线发现,KP1 为低毒力菌株(LD50>106),KP9 为高毒力菌株(LD50<106), ATTCC700603为无毒力菌株,大蜡螟感染模型和小鼠致死实验结果一致。 结论: 1.虽然从不同患儿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相似的毒力谱和耐药谱,但不同感染部位导致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显著不同。 2.细菌的致病性除了其本身的毒力,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感染类型、宿主状态等。提高院内感染的防控意识和流行病学监测,监控菌株和宿主的状态,对控制感染的流行和爆发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