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心肌重塑的关系及卡托普利的干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f44623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是儿科常见的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病理特点为病毒感染后引起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预后大多良好,极少数可出现进行性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甚至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此现象已引起医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研究结论:1.CVB<,3>感染小鼠早期心肌MMP-2和MMP-9活性过度升高,同时伴有其蛋白、基因表达的上调和TIMP-1基因表达的下调;MMPs/TIMPs参与了VM的病理生理过程.2、VM小鼠急性期存在胶原过度降解,与MMP-2、MMP-9活性均呈正相关.2、VM小鼠急性存在胶原过度降解,与MMP-2、MMP-9活性均呈正相关.3、VM小鼠发病极期心功能明显降低,与MMPs过度激活和胶原解密切相关.4、VM小鼠血清MMP-9含量与心肌MMP-9活性呈高度正相关.5、VM小鼠MMP-2、MMP-9活性改变与细胞因子(TNF-α和IL-1)含量呈密切正相关.6、VM小鼠存在心肌胶原重塑,早期表现为心肌胶原的紊乱、过度降解,后期伴有续发的胶原含量升高.7、VM小鼠后期血浆及心肌组织AngⅠ、AngⅡ明显升高,其升高幅度与胶原含量密切相关.8、卡托普利对VM小鼠心肌间质的作用贯穿于疾病全过程,早期能够降低心肌MMP-2、MMP-9的活性,减少胶原的过度降解,改善心功能;后期通过降低AngⅠ、AngⅡ的含量抑制胶原增生,减轻心肌的基质重塑,促进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参附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期间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体重250±25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SF治疗组(SF组)。I/R组和SF组用无损伤血管钳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60min,再灌注120min,取完组织后活杀大鼠。C组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余同实验组。SF组于阻断前30min经静脉输注参附
背景与目的 控制性降压是使高血压病人、心血管病人手术时增加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亦是各种血管瘤、脑血管畸形、血管丰富的组织、器官手术时减少出血,方便手术操作,确保病人平
目的 (1)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第5外显子TaqⅠ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的关系。 (2)构建CRP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时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以及辛伐他汀对未成熟脑缺氧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用7
在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骨盆诸韧带的生物力学作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为此我们对较常见的骨盆开书型损伤中诸韧带的生物力学作用进行研究,试图为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