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O2包覆BaTiO3粉体及其对陶瓷材料储能特性的影响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1cy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冲形成线是实现电功率压缩和电压波形整形的关键器件。固态脉冲形成线的小型化关键是制备出具有高介电常数、高耐电压特性储能介质陶瓷材料。通过研究,本文获得了一种具有“核壳”型结构的SiO2包覆BaTiO3粉体,探索了该“核壳”型粉体对陶瓷材料微观结构与储能性能的影响,为获得脉冲功率技术用高介电常数、高耐电压特性的新型储能介质陶瓷奠定一定基础。论文首先了探索具有“核壳”型结构的BaTi O3粉体的合成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粉体结构对储能介质陶瓷的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St?ber方法制备了“核壳”型SiO2包覆BaTiO3粉体,研究表明:SiO2可以均匀的包覆在不同颗粒度的BaTi O3粉体表面,制备不同颗粒度的“核壳”型粉体;在pH及溶液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控制(TEOS)正硅酸四乙酯的加入量可以调控粉体颗粒的壳层厚度,制备出不同壳层厚度的“核壳”型粉体材料。(2)通过对颗粒度为100nm的“核壳”型结构粉体制备的储能介质陶瓷研究发现:当SiO2含量为3wt%时,该介质陶瓷1kHz室温下介电常数达到1600左右;同时能够承担157 kV/cm电压,获得0.837 J/cm3的储能密度,相对于纯BaTi O3陶瓷性电学性能有很大提高;但大部分陶瓷介质材料漏电流较大耐电压特性并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颗粒度为300nm的“核壳”型结构粉体制备的储能介质陶瓷研究发现:由于SiO2壳层的存在烧结后基体晶粒尺寸没有变化,介温性能得到改善,耐击穿强度随着SiO2含量增加而增加。其中2wt%SiO2包覆的粉体烧结后获得的陶瓷介质材料1kHz室温下介电常数达到2416,损耗约1%左右;介温性能满足X8R性能指标;耐电压特性提高到201kV/cm,获得1.2J/cm3的储能密度,是一种较好的储能介质材料有利于脉冲形成线小型化的发展。(3)进一步研究了微量Nb2O5混入“核壳”型BaTiO3粉体制备的掺杂型储能介质陶瓷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探讨了不同气氛烧结及热处理下陶瓷材料的性能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高温气氛烧结对“核壳”型Ba TiO3粉体制备的陶瓷介质材料介电性能影响很小,有利于贱金属电极在该材料小型化过程中的使用。当混入微量Nb2O5于“核壳”型BaTiO3粉体中,经氮气气氛下烧结获得的掺杂型陶瓷介质材料1kHz室温介电常数达到57000,损耗约8%左右;通过对该材料800℃保温6h热处理,1 kHz室温介电常数保持在16500,损耗约4%左右,可以承受37.7 kV/cm的电压;提高对该材料的热处理温度及时间到950℃保温12h,可以使该材料的介电常数保持在6400,损耗<3%,能够承受135kV/cm的电压,储能密度达到0.638 J/cm3。
其他文献
当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贸易壁垒、双反调查等等,整个产业处于不景气的低谷,我国政府随即启动支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从整个产业发展趋势来讲,国内光伏产
实践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员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实践类课程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思维训练的能力生成新模式,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宏思维"及工程技术思维的训练,
计算机硬件系列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系统分析及设计等能力。本文讨论了计算机硬件系列核心课程的国内外教学情况,并从培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全新构建供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秦皇岛供电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估。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对整个电力
<正>位于深圳特区腹地的华强北街,借改革开放之春风,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从一片杂草丛生、蛇鼠乱窜的荒地,历经三次转型升级,发展成为"中国电子第一街",曾以千亿元的销售额,
目的探讨LEEP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间接收的43例宫颈上皮肉瘤病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采用LEEP治疗方式,观察患者在治疗后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高层建筑与日俱增。由于高层建筑规模大、功能复杂,一旦发生火灾,逃生及救火难度极大。目前,我国关于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很多规范,
目的探究LEEP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对产妇妊娠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择42例2016年2月—2017年5月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妊娠女性作为观察组,并选择42例健康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观察组
荷兰技术哲学推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研究策略,在一定意义上重新建构了技术哲学的研究问题、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理论上,荷兰技术哲学以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框架为基础,建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