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眼压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眼压变化及术中使用缩瞳剂对术后早期眼压的影响。
方法:对43例(43眼)住院行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和术后2h、4h、6h、8h、10h、24h、48h的眼压进行观察,比较术中使用缩瞳剂的患者和未使用缩瞳剂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变化情况。
结果:43眼术前平均眼压为(13.89±3.04)mmHg,术后2h、4h、6h、8h、10h、24h、48h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9.98±7.63)mmHg、(23.07±7.15)mmHg、(23.96±8.70)mmHg、(23.15±7.01)mmHg、 (22.10±5.11)mmHg、 (16.06±4.19)mmHg、 (14.70±4.24)mmHg;术后2h~10h的眼压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4h~10h的平均眼压高于21mmHg,术后24h的平均眼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但仍比术前高,术后48h的眼压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使用缩瞳剂的患者和未使用缩瞳剂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未使用缩瞳剂的患者中有5例(5/28,17.9%)术后出现高于30mmHg的高眼压,1例(1/28,3.6%)术后4h眼压升高至43mmHg,术后24h和48h眼压仍高于30mmHg;使用缩瞳剂的患者中无一例眼压高于30mmHg。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眼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个别患者眼压高于30mmHg。术中使用缩瞳剂不能完全预防术后眼压升高,但能减少出现30mmHg以上的过高眼压。术后早期应注意监测眼压,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高眼压,避免一过性的高眼压造成不可逆的眼底病变。
第二部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小切口无缝线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评价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情况。
方法:48例(67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上方3.0mm巩膜隧道式无缝线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改变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和角膜散光的变化。
结果:术后第一天平均裸眼视力为0.48±0.28,术后3个月为0.47±0.20,两者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术后3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4±0.23,平均球镜度数为(-0.81±0.82)D,平均散光度数为(-1.24±0.92)D,55眼(55/67,82.1%)的球镜度数和41眼(41/67,61.2%)的散光度数≤±1.00D;术前角膜地形图中180°的平均角膜屈光度(Rh)、90°的平均角膜屈光度(RV)、平均角膜散光度数(Ast)、平均散光轴位(Axs)、切口处角膜平均散光度数(K)分别为(44.14±1.75)D、(43.50±2.07)D、(0.65±1.24)D、(80.52±36.43)°、(42.60±2.54)D,术后3月Rh、Rv、Ast、Axs、K的平均值分别为(43.91±2.61)D、(43.56±2.61)D、(0.35±1.15)D、(84.44±42.75)°、(42.90±2.76)D,手术前后上述各值在统计学上均无差异(P>0.05);术前、术后逆规性散光分别占23.9%和31.3%,循规性散光分别占76.1%和占68.7%,术后逆规性散光较术前增加7.4%。
结论:上方3.0mm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较小,术后第一天视力即可达到稳定状态。由于人工晶体计算误差和角膜散光,术后部分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差别较大,需佩戴一定度数的眼镜。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对照分析,可以评价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屈光度的影响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