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极为繁重而紧迫的发展自己的任务。只有发展,才能够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消灭贫穷;只有发展,才能够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有发展,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敏锐地把握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站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一再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邓小平思考问题,制订政策、部署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要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是一个包括有多方面内容的概念,有经济的稳定、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稳定等。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就失去了依托,不可能继续下去。但稳定也只有与发展联系起来才有意义,稳定并不等于原地不动,不等于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稳定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发展。邓小平的稳定观是动态的发展中的稳定观。它不是以单纯地追求稳定为目的,而是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全面发展中求稳定。甚至为了发展,还可以允许某种范围内的不稳定存在。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动态有序的发展与稳定的共存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稳定和相对不稳定的有机统一。 稳定的目的在于发展,而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但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又是有风险的,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一方面改革要打破旧体制,旧体制逐步走向解体,不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新体制又有待发育和完善。这样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就有可能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出现失范或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另外,改革打破过去一元化的利益格局,使社会主义经济恢复了活力和动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牵涉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矛盾和摩擦,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威胁当前中国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如腐败现象的蔓延;贫富差距的扩大;中央权威的流失;失业率的上升等。正是由于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中国的事情,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稳定的目的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同样只有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改革作为一项前无古人,没有先例可循的开创性事业,失误是难以避免的。而在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出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不能简单地说是改革所造成的,而只能说是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对于当前中国在转型期所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唯一途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以进一步的发展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