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浪水槽模拟的沉潜油形成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kiau2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沉潜油形成机理复杂,主要通过油滴与悬浮颗粒物碰撞进而聚合形成较为稳定的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OSAs)而沉潜于海洋环境中。由于其运动特性不同于海面溢油,监测手段有限,且有效回收设备缺乏,会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本文以渤海海域水动力和水化学环境为研究背景,批量小型锥形瓶模拟试验为筛选基础,首先研究了不同悬浮颗粒物对沉潜油形成的时间尺度影响,系统性地开展了油品性质、悬浮颗粒物性质、温度和溢油分散剂等多种因素对沉潜油形成规律的综合影响研究,然后通过中尺度波浪水槽模拟试验及数值拟合进一步验证、修正了锥形瓶模拟试验建立的沉潜油形成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同时筛选典型油品和悬浮颗粒物深入开展了不同因素作用下的波浪水槽模拟试验,研究了破碎波作用下沉潜油的形成规律和粒径分布,并探讨了不同剂量溢油分散剂对沉潜油形成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中尺度波浪水槽试验数据初步构建了溢油分散剂和悬浮颗粒物联合作用下沉潜油的生成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期的锥形瓶模拟试验中,三种悬浮颗粒物(沙砾,沙土和石英砂)与马瑞原油的试验结果均表明,油品沉潜率随混合时间开始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且形成的沉潜油中沉底油含量占40-95%,对海洋底栖生物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根据沉潜率的时间序列,本文建立了沉潜油形成率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以确定沉潜油形成的平衡时间。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悬浮颗粒物浓度,可以显著缩短沉潜油形成的平衡时间,且三种悬浮颗粒物中沙砾作用下形成速率最快,平衡时间最短,其次为石英砂,沙土最慢,这主要是由于三种颗粒物的粒径和疏水性不同而导致的。(2)根据确定的沉潜油形成平衡时间,通过锥形瓶模拟试验开展了石油类型、悬浮颗粒物类型和浓度、温度及消油剂等多因素作用下的沉潜油形成研究。结果发现,沙砾、沙土和石英砂三种悬浮颗粒物作用下,阿曼原油和马瑞原油均可形成大量沉潜油,且存在一个最优悬浮颗粒物浓度使溢油沉潜达到最大,其中马瑞原油偏向于形成负浮力沉底油,阿曼原油则形成较多的半潜油,而380#燃料油则几乎没有沉潜油形成,这主要是由于油品粘度和沥青质含量共同影响而导致的,且温度也是基于此机理而影响沉潜油的形成,随温度升高,溢油沉潜率随之增大。本文基于现有数据,建立了沉潜率与油品粘度和沥青质含量之间的经验公式,用以预测不同油品和温度对沉潜油形成的影响。此外,溢油分散剂和三种悬浮颗粒物联合作用均可以促进三种试验油品的沉潜过程,且油品粘度越高,溢油分散剂和颗粒物的联合增强作用越显著。然而,由于溢油分散剂作用机理复杂,随剂量比(DOR)增加,二者联合作用下的沉潜率并非总呈现上升趋势,当DOR增加到1:5时,沉潜率达到最大。(3)在锥形瓶模拟试验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开展了中尺度波浪水槽的模拟试验,研究发现,破碎波作用下,油品沉潜率随混合时间增加表现出与锥形瓶模拟试验相同的变化规律,且后者建立的沉潜油形成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也适用,但由于研究尺度和混合能量的不同,波浪水槽模拟试验中沉潜油形成达到平衡的时间远短于锥形瓶试验,因此需要进行参数校正。此外,随混合时间增加,波浪水槽中沉底油平均粒径先增大后下降,随后呈小幅度波动趋势。(4)破碎波作用下,同样存在一个最优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使波浪水槽中溢油沉潜率达到最大,且随悬浮颗粒物粒径减小,水体中试验油品沉潜率呈增大趋势,而沉底率则在小粒径作用下有所下降。同时,悬浮颗粒物可以明显细化水体中的油滴,且颗粒物粒径越小,细化作用越明显。基于以上数据分析,本文建立了悬浮颗粒物浓度和粒径对沉潜率影响的经验关系式,初步构建了悬浮颗粒物作用下的沉潜油生成模型。(5)破碎波作用下,溢油分散剂和颗粒物的联合作用可以明显促进溢油的自然沉潜,细化水体中的分散油滴,且大于溢油分散剂或沙砾单独作用。然而,溢油分散剂虽然可以改变油滴和颗粒物的粒径比,但同时也会减弱油滴的黏附作用,因此随DOR增加,沉潜率呈线性增大,而沉底率则会在高DOR条件下有所下降,甚至低于颗粒物单独作用下的沉底率。基于以上数据分析,本文建立了溢油分散剂对沉潜率影响的经验关系式,初步构建了溢油分散剂和悬浮颗粒物联合作用下的沉潜油生成模型。(6)沉底油和半潜油的形成在海水中是动态变化的可逆过程。不同条件下,波浪水槽水体中半潜颗粒呈现多峰分布,而沉底油则呈现单峰分布。通过对波浪水槽试验数据进行数值拟合发现,Log Normal粒径分布函数更适用于半潜油,而Rosin-Rammler则更适用于沉底油,其模拟误差最大不超过7%。由于沉潜油的粒径分布与其在水体中的输运、微生物降解速率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相关研究可以为完善沉潜油输运和归宿模型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沉潜油的生态风险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近年来,研发(R&D)成为许多高科技企业重点投入和关注的方向。机遇与风险并存,5G技术的崛起催生出新的产业的同时,对于科技行业的要求也更为苛刻。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核心,半
身处终身学习思想潮流中,微信学习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自主学习方式,一种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得到国家愈来愈多的重视,但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很多
采用活性污泥微波热解残余半焦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水中亚甲基蓝吸附的动力学、等温线及其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在污泥半焦表面的吸附符合准2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部分高校学生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实施高校体育教
经过对初沉池进水和初沉池出水的细菌总数进行DAPI染色计数,发现进水内绝大多数细菌都随初沉污泥沉淀。初沉污泥内含有大量适应原污水的有效微生物。试验采取初沉污泥作为接
智慧机场、智慧城市建设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移动机器人在大场景动态环境下如何实现自主定位和导航虽然已经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但面向低成本、个性化
介绍了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反应机理,从C/N、超越污泥回流比、pH、DO、HRT及MLSS等方面分析了对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在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及目前国内外双污泥反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