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动力系统耦合振动机理与减振研究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ming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资源已成为核心能源之一。输电导线作为电力运输的重要载体,遍布全国各地。架空输电导线属于大跨柔性结构,在风、雨和冰雪等外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大幅振动,从而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营。传统的减振措施和装置有一定的局限性,减振效果不明显。本论文主要研究架空输电导线自身的耦合动力特性,通过利用自身的动力特性实现输电导线的减振控制。分别以两档耦合或三相耦合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研究,对输电线路的耦合动力特性及其减振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考虑两档输电导线的档间耦合效应,采用Hamilton变分原理建立两档输电导线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推导出两档单自由度输电导线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多尺度法研究两档输电导线的单模态主共振响应,并对其主共振的幅频响应曲线进行分析,揭示了输电导线档间耦合的非线性动力特性。2.以三相耦合输电导线试验模型为对象,建立其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找形后的预应力模态分析得到耦合前、后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通过瞬态响应分析确定了输电导线面内、面外大幅振动的危险激励工况。3.在输电导线上分别作用各种不同的危险激励工况,基于幅值响应分析了时延耦合、频率错配和耦合强度等参数对三相输电导线耦合振动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参数值或参数区间及其影响规律。4.采用多个随机产生的简谐激励的叠加模拟风荷载,通过最优参数条件下输电导线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评估三相耦合减振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植物的叶片直接反映了植物的种类和植物的生长状态,而叶片中的叶脉包含了重要的植物生理信息,因此叶脉的提取对植物种类的识别和分类、探究植物间亲缘关系以及植物建模有着重
供电企业负责维护输电线路、变电站等电力设施,承担着向政府、企业、普通居民等用户供电的重要职责使命,供电企业关乎国计民生,在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光辉供电公司作为一家供电企业,在G市的经济发展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光辉供电公司业务量迅猛增长,对其生产经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支撑生产经营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光辉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在选煤厂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损害设备的正常运转以及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等,而表现在受料系统中的污染程度较之更甚。为降低输煤系统中产
热水铜矿点位于青海省热水乡。通过剖面(图1)和地质路线观察,整个区内出现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厄拉山组火山碎屑岩、钾长花岗斑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主要的含矿岩石类
会议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用钨酸钠和次亚磷酸钠为前驱体,用简单的固相磷化反应制备了WP催化剂,通过XRD、XPS和TEM技术对制备样品进行了表征。以WP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在氮气气氛和常温常压下催化甲醛制氢性能。结果表明:在Na OH和HCHO为最佳浓度时,其在氮气气氛下的析氢量约为空气气氛中的11倍。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例如反应温度、催化剂量等可以进一步提高产氢活性,同时甲醛也可以有效
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中存在着大量带电粒子,无线电波在经过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吸收等现象,任何依赖于无线电波的技术设备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
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种人脑和外部计算机之间连接的通道。近几年,研究者们提出了混合脑机接口的概念,它将两种或多种类型的脑电信号融合以弥补各自的
近年来我国科研力量不断加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但同时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领域却也乱象丛生,部分科研人员将科研项目当作满足
钠冷快堆是我国在研的第四代先进核反应堆堆型。快堆的堆本体为池式结构,具有体积大和壁薄的特点,且主容器内还装有近1700吨的液钠。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液态钠会产生晃动,进而与主容器壁和堆内构件产生流固耦合效应,其产生的脉冲压力可能会对堆本体的结构产生破坏。因此,在进行快堆堆本体的抗震设计时,考虑液体晃动带来的流固耦合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在前人关于堆本体流固耦合作用的研究中主要依据ASME提供的经验公式
增减材复合加工技术,利用减材加工具有加工精度高、表面质量好等特点,弥补了增材制造逐层堆积材料产生阶梯效应的缺陷,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还能减少加工中切削液的使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加工模型的几何表示是增减材复合加工的基础。细分曲面是由初始网格不断细分得到的网格曲面。相比于传统的NURBS造型方法,细分曲面更适合于复杂模型的设计和制造。细分曲面已经成为CG/CAD/CAM领域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