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青海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率,突变状态与其临床基本资料及病理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比观察NSCLC患者不同EGFR基因状态下接受化学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无疾病进展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PFS),为N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搜集2013年01月至2015年10月本地区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证明的晚期或局部晚期的不能手术的NSCLC患者,通过病灶穿刺及淋巴结穿刺、支气管镜活检等获得组织标本,应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法检测EGFR基因。记录患者各种基本资料(性别、民族、年龄、吸烟情况)、明确病理类型、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及分期,分析EGFR基因状态与上述各因素的关系,根据患者不同EGFR基因状态行分子靶向治疗或化疗,对规律治疗者进行疗效评价,分析临床有效率及PFS。结果:1、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阳性27人,突变率38.6%;其中,男、女突变率分别为27.3%、57.7%(P=0.012);吸烟、不吸烟患者突变率分别为18.5%、51.2%(P=0.006);腺癌、鳞癌突变率分别为39.7%、0.00%(P=0.519);小于60岁患者与大于等于60岁患者突变率分别为36.8%、40.6%(P=0.746);汉族、非汉族突变率分别为37.3%、66.7%(P=0.555);Ⅲ期、Ⅳ期突变率分别为33.3%、45.2%(P=0.313);PS评分0-1分与2分突变率分别为37.9%、50.0%(P=0.637);外显子19突变15例(55.56%,15/27),外显子21突变11例(40.74%,16/27),外显子18、20同时突变1例(3.70%,1/27),外显子19、21同时突变1例(3.70%,1/27),外显子19、20同时突变1例(3.70%,1/27)。2、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吸烟情况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PS评分、民族不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EGFR突变阳性患者靶向治疗与化疗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37.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7.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突变阳性患者化疗与突变阴性化疗者ORR分别为9.1%、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R分别为27.3%、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EGFR突变阳性组患者TKI与化疗的中位PFS分别是240d和98d(χ2=18.043,P<0.05)。EGFR突变阴性患者化疗的中位PFS是201d。结论:1、青海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为38.6%,其与性别、吸烟史相关,其中女性、非吸烟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2、EGFR基因突变以外显子19、21为主。3、EGFR突变阳性靶向治疗疾病控制率高于化疗;EGFR突变阴性化疗比阳性化疗疾病控制率高。4、NSCLC患者治疗前须行EGFR基因检测,敏感突变型患者TKI治疗较化疗可获得更好的PFS,突变阳性者应首选靶向治疗,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行化疗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