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途径行胆总管探查取石(Laparosco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TCBDE)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总结两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缺点,探讨其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医师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提供部分心得及依据。方法:根据病例筛选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要求的经腹腔镜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手术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其中36例行LTCBDE手术(术前均完善相关物理检查,有经胆囊管取石的可行性)其中5例因取石困难,胆管炎症较重等原因中转为LCBDE手术并留置T管引流,剩余31例病例纳入试验组,另有79例患者行LCBDE手术,通过随机表方法选择其中31例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疼痛评分、留置肝下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LTCBDE组患者年龄及胆总管直径稍小于LCBD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对照组及试验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试验组3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胆管探查阴性,4例因结石较大难以取出以及经胆囊管难以探入胆道镜等原因而采取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微切开取石,术中均一期缝合胆管,其余病例均成功经胆囊管途径完成探查取石。该组29例患者留置肝下引流管,另有2名患者因Oddi括约肌收缩功能良好,胆管壁较光滑,术后未留置引流管。本组中1名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液。LCBDE对照组31例患者均成功在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所有病例均常规留置T管及肝下引流管,术后出现胆漏1例,结石嵌顿残留1例,T管处皮肤腐蚀破溃1例。两组患者均无术后胆道出血、腹腔感染、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出院。比较LTCBDE试验组及LCBDE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0.16±49.52)分钟和(136.06±37.11)分钟,两组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81±10.58)ml和(46.29±16.0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出结石个数LTCBDE组(2.93±2.37)个,LCBDE组(3.90±2.57)个,取出结石最大直径,两组分别为(0.42±0.13)cm和(0.78±0.37)cm,对于取出结石个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石取出直径上LTCBDE组明显小于LCBDE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55±2.06)天和(8.16±1.68)天,携带肝下引流管时间分别为(5.03±2.26)天和(8.13±2.45)天,住院费用分别为(3.03±0.69)万元和(3.38±0.51)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优于LCBDE组。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1.84±0.86)分、(3.35±1.23)分,LTCBDE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LCBD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术后总共出现并发症1例(3.2%),LCBDE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9.7%),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合理有效可行的方法,相较于LCBDE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肝下引流管携带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治疗费用及术后痛苦,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其可避免胆总管切开的损伤,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直径较小结石的取出。就手术而言LCBDE适应症更广泛,可实施性更强,而LTCBDE则对外科大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熟练掌握手术方法,严格把控适应症的前提下,LTCBDE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为理想的方法,给临床医师的手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我们的经验是在胆囊管直径大于4mm,胆总管结石个数小于5个,结石最大直径小于0.6cm且无胆道解剖异常,局部无严重粘连的前提下可尝试使用LTCBDE探查取石,但应依据具体情况,个体化合理选用,不可盲目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