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16个住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趋势背景下,步行作为一种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其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在我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以“车”为本的建设模式对城市步行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蔓延、超大街区尺度、门禁社区、公共空间私有化以及缺乏步行自行车设施等诸多因素进一步导致了城市步行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研究机动化时代城市环境中步行的空间需求,进而营造良好的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当今城乡规划建设研究的基本课题。  首先,本文通过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理论的梳理,以行为干预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并阐述步行行为的三大影响要素(倾向要素、促成要素、强化要素)及其空间形态内涵,并将其归纳为临近性、连接性和场所性三个方面作为人群步行行为的空间环境需求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描述步行出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特征评价因子和计算模型。  其次,本文以重庆南岸区的16个城市住区为对象,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人群步行行为、社会属性的数据,并依据GIS和现场勘测获取物质空间形态评价因子数据,进而通过 SPSS软件应用相关分析法分析筛选影响步行出行的相关参量;而后,进一步运用逻辑斯蒂克回归模型,通过控制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变量的影响,研究分析物质空间形态因子对步行出行行为的影响程度,提取临近性、连接性和场所性三个方面的关键性指标,构建适宜步行的住区物质空间形态特征。  最后,本文通过借鉴其他相关研究并在结合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功能诱发(临近性)、路径诱发(连接性)、场所诱发(场所性)三大规划设计对策。此外,本文进一步提出构建步行单元,并进一步探讨其空间规模和空间形态构成要素,为宜步行住区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更是在“十二五”期间把重庆作为“城乡统筹”示范区,进一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力度。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文化村镇蕴涵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近些年来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相
学位
本文以城市电影院为研究对象,将中心地理论及其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应用于城市电影院的布点研究。首先,基于重庆市主城区电影院的实地考察与问卷调研,总结出布点原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由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提升,城市对地形的改造和利用已经变得相对容易,城市已经呈现出发达地区走向山地,落后山区在山地加大发展的建设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型运动,从原先相对传统的生产型社会快速的向当今消费型社会发生着转变,我们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从物质性消费转向了精神
在我国,青年旅舍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众多青年驴友出游的首选入住选择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旅者在路上的家”。作为青年旅舍的灵魂——交往空间,是体现青年旅舍精神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工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都标榜着人类智慧的飞速前进。但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还拥有着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这种痕迹在城市历史街区与建筑上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校园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都经历了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过程,也有一批新的现代大学校园相继建立。在现代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校园历史传承断裂、校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