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云南省HIV/AIDS相关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中HIV相关性痒疹和湿疹的中医证型,探讨HIV相关性痒疹和湿疹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皮损特点。方法在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门诊部和住院部、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就诊的HIV/AIDS患者中开展调查,选取HIV相关性痒疹患者200例、湿疹患者210例,填写HIV/AIDS相关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及皮损表现量化表,记录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舌象、脉象。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等特点对HIV相关性痒疹和湿疹的患者进行证候分型判定。结果1 HIV相关瘙痒性丘疹1.1调查中共收集HIV相关瘙痒性丘疹200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1.2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血虚风燥证有82例,湿热浸淫证有70例,气滞血瘀证有28例,火毒炽盛证有12例,风热血热证有8例;各证型在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中的分布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1.3 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分布情况统计:CD4+≤50个/ul的有97人,50个/ul<CD4+≤200个/ul的有22例,200个/ul<CD4+≤350个/ul的有29例,CD4+>350个/ul的有52例。1.4调查的HIV-PPE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以中、重度瘙痒为主。1.5 HIV相关瘙痒性丘疹皮损改变以丘疹、结节为主。1.6从皮疹面积评分角度分析:血虚风燥证与湿热浸淫证的皮损面积在<10%与10-29%两个等级中分布较广泛,皮损面积在各证型中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湿疹2.1调查中共收集湿疹患者210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93例。2.2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湿热浸淫证有101例,气滞血瘀证有42例,血虚风燥证有31例,风热血热证有21例,火毒炽盛证有15例;各证型在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中的分布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2.3 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分布情况统计:CD4+≤50个/ul的有48人,50个/ul<CD4+≤200个/ul的有15例,200个/ul<CD4+≤350个/ul的有25例,CD4+>350个/ul的有122例。2.4调查的湿疹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以中、重度瘙痒为主。2.5湿疹皮损类型以表皮剥脱(抓痕)、渗出/结痂皮损为主。2.6从皮疹面积评分角度分析:湿疹的皮疹面积主要集中分布在10%-49%,皮损面积在各证型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IV-PPE与湿疹的相关性3.1 HIV-PPE与湿疹在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HIV-PPE与湿疹在各CD4+淋巴细胞计数分级中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HIV-PPE与湿疹在皮损类型中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湿疹在红斑、表皮剥脱(抓痕)、渗出/结痂及苔藓化的严重程度高于HIV-PPE,HIV-PPE在丘疹/水肿及结节的严重程度高于湿疹。结论1 HIV-PPE与湿疹在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中较常见。虽然HIV-PPE与湿疹皮损类型及严重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以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且均以中、重度瘙痒为甚,严重影响着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的日常生活。2本次研究调查中无论患者免疫功能处于哪个阶段,即在各个CD4+T淋巴细胞计数阶段,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湿热浸淫证为湿疹的主要证型,血虚风燥证、湿热浸淫证为HIV-PPE的主要证型。3 HIV-PPE与湿疹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符合HIV-PPE的发生,提示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抑制。4 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在治疗上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以驱其邪,亦需注重标本兼顾,以益气补血而固其本。拟定每个中医证型所对应的中药协定方对于HIV相关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不但可减轻患者皮损及瘙痒带来的生活困扰,并且能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抗病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