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主要探讨了欧亚种葡萄、紫花苜蓿、石榴、芝麻与黄瓜引种中国的时间、地域与路线,并对以上作物传入后的名谓演变,栽培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指出引入的经济作物对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与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并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叙述,指出正是丝绸之路的发展为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第二章主要对欧亚种葡萄引种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欧亚种葡萄、紫花苜蓿、石榴、芝麻与黄瓜引种中国的时间、地域与路线,并对以上作物传入后的名谓演变,栽培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指出引入的经济作物对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与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并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叙述,指出正是丝绸之路的发展为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第二章主要对欧亚种葡萄引种中国的地域、时间与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青铜时代中晚期原始农业人群的东进是造成欧亚种葡萄传入中国的重要动力。此外本章也对欧亚种葡萄引入中国后在汉唐时期的地域扩展及相关品种、制品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主要围绕紫花苜蓿引入中国的地域、时间问题进行讨论,指出紫花苜蓿是作为大宛马的饲草被引入中国。本章也指出,伴随汉唐时期的边防屯垦与马政建设,紫花苜蓿逐步完成了在中国的地域扩展。第四章主要是以石榴的名称演变为线索,探讨了石榴引种的地域与时间。通过分析可知,西方语音学对于石榴名称的研究存在不足,石榴名称的变化应当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予以解释。第五章主要以汉唐时期冠以“胡”名的芝麻与黄瓜为核心展开论述。首先利用史籍与出土文书明确了汉唐时期的胡麻即为芝麻;其次利用佛经典籍记载对黄瓜的引种地域与时间进行了考证,并初步介绍了胡瓜易名为黄瓜的历史过程。第六章的主题是经济作物的本土化问题。首先就经济作物引种中国的动力与历史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所涉作物的名谓变化与栽培技术两个方面对经济作物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第七章主要围绕引种经济作物在汉唐社会的表现与意义进行讨论。讨论的范围大致涵盖汉唐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通过此三方面的分析,逐步明晰引种经济作物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以两渡煤业二号矸石场生态修复为工程背景,针对矸石场自燃问题,提出综合采用“表层覆土+钻孔注浆”灭火技术,并通过布置灌溉系统为后续矸石场表面植被绿化创造良好条件。对灭火技术方案以及灌溉系统布置方案等进行详细设计,现场应用后两渡煤业二号矸石场火区自燃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同时灌溉系统可为矸石场表面植被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后续植被生长。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矿井类似情况的矸石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目的 研究高级综合模拟人(ECS)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法(CBL)、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对于医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效果。方法 以ECS模拟人为教学载体,于2018、2019年对嘉应学院医学院2014级、2015级153名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进行培训,着重培养学生的急救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能力。结果 94.77%的学生认为激发了学习
目的 分析海战伤急救护理+标准化伤员素养双轨培训模式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海军医院海战伤急救培训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海战医疗救援队40名后备队女性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名。对照组在实施常规海战伤急救护理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常规海战伤急救护理强化培训,试验组增加标准化伤员素养培训课程,对2组海战伤急救护理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海战伤急救理论知识考核中,
现代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电子媒介作为现代传播技术信息的载体,其应用更为广泛,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普及。当然,电子媒介在教育教学中已日益得以运用,其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本文将探讨电子媒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对相关的策略进行研究。
安徽省怀宁县雷埠乡某采石厂废弃矿山因无序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和矿区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在了解矿山地质、水文环境的基础上,对该采石场的边坡地质环境提出相应治理措施。通过对宕底进行覆土复绿修复、削除弃采体、平整场地等,有效地恢复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
<正>急诊是临床医学中最年轻的专业学科,急诊专科具有不同于其他临床专科的认知和处理规则,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面对病情复杂、变化快且发展迅速的危急症患者时,护士应具有急诊急救的综合能力,这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为了培养新护士能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对护士展开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尤为重要。在临床中,院校毕业的新护士应该对初步掌握危急症患者评估及沟通等急救能力的培养
目的通过Delphi法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院内、院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培训课程体系。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讨论形式初步形成培训课程指标,采用Delphi法对20名急救专家进行2轮函询,统计分析整理专家意见,确立最终课程指标体系。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23%、100%,专家积极性较高。专家权威性系数为0.93,专家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15~0.258(P<0.01)。课程体系
目的:探讨基于“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BOPPPS)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对医共体内新护士理论知识和急救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的医共体内新护士50名,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此50名新护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名,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模式,实验组采取基于BOPPPS的多元化培训模式,观察两组新护士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急救能力水平。结果:采取基于BOP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