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白色神话——《英国病人》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色神话,或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在西方历史上由来已久,其主要表现为“白人至上”的优越感。西方人在白人和其它有色人种之间划出优劣等级,认为白人统治“劣等民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后殖民主义致力于批判这种顽固的西方种族中心主义,解构“白人至上”的神话。《英国病人》是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语言优美、情节复杂、主题众多,后殖民是其中最有趣的主题之一。   本文聚焦于《英国病人》并尝试从后殖民的角度分析该小说,主要运用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四个主人公对战争的不同理解、对西方种族中心主义这个白色神话的不同态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四个主人公身心俱伤,都成为了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受害者和病人。他们憎恨战争,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质疑西方种族中心主义的白色神话。小说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白人和有色人种,西方文化和东方文明相互冲击,相互包容和理解。《英国病人》表明了翁达杰反对殖民主义的立场,体现了作者对“白人至上”神话所持的质疑态度。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并回顾国内外对本作品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介绍理论背景。第二、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解析印度士兵吉普在战争中的成长历程。他由一个沉默、麻木的“他者”转变为敢于与白人权威抗争的能言的“他者”的事实,证明白色神话在殖民地世界中逐渐消失的趋势。第三章分析小说中的三位白人。作为白人,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种族优越感。然而,他们同样深受战争带来的创伤与苦痛。在战争中,他们同情、理解,并且接受了“他者”,对自身“白人至上”的西方文明不断进行反思和批判。这部分昭示了白色神话在西方白人世界内部日渐受到批判与挑战。
其他文献
以生产高品质快速印制电路板闻名京城的民营科技企业--北京凯迪思电子有限公司,近日决定斥资5000万元人民币,扩建位于北京大兴县的快速印制板生产工厂,预计投产后将新增1亿元
文中以给出的一个状态机为例,然后用异步时序状态机的设计方法得到最终的电路,最后用Verilog语言描述其电路并在modelsim上进行逻辑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是正确的。
学位
寻求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一直受到研究者极大的关注。Long(1991)提出“形式聚焦(Focus on Form)”,是在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某些语言形式的
李帆说自己是一个特傻的人,这里的傻其实是一种执着,一种不惜成本的执着。他一直怀着一种信念,即不管在什么时代,认认真真做事的人都应该有回报,他不相信按着自己内心诉求活着的人要比看着别人活的人差。  李帆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采访时间/6月19日  采访地点/李帆工作室  与李帆的采访约在了他的新工作室,见面之前他刚搬了最后一趟东西,接下来就是收拾了,他说他特别喜欢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