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cDNA-AFLP分析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ift1985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育种家的不断努力,利用“三系”法已育成大豆杂交种18个,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杂交大豆产业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育细胞质的匮乏和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的缓慢,使杂交大豆生产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无法突破,严重制约了杂交大豆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加速不育基因的克隆,解析不育机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首次利用cDNA-AFLP分子标记开展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间差异表达的研究,所用实验材料为连续回交10代同核异质的不育系JLCMS9A及其保持系JLCMS9B。利用64对引物分析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苞中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并对差异条带进行回收和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为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优化了cDNA-AFLP分子标记技术中模板制备、预扩增、选择性扩增及电泳检测等操作程序,开发了一套适合于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的完整体系。2.利用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苞的cDNA作为模板进行扩增,共得到了12条差异表达的片段,其中在不育系中特异表达的条带8条,在保持系中特异表达的条带4条,经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发现都能在Genbank中比对到同源性较高的基因,其中,有8条片段与已知功能的基因同源,4条与未知功能的基因同源。3.对8个与已知功能基因同源的序列分析表明,其功能涉及减数分裂、ATP合成和蛋白修饰等相关过程。不育系中特异表达的片段A1,与编码ATP合成酶γ亚基蛋白的基因同源;片段B1与拟南芥Asy1同源,在保持系中特异表达。上述2个基因被证明其与ATP合成及细胞减数分裂有关,都可影响花粉的生长及发育。因此,预测片段A1和B1可能与大豆不育基因相关或在育性调控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还发现1个在不育系中特异表达的片段A4,其位于线粒体上,但功能未知,推测此片段可能也与不育相关。
其他文献
如今是一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飞快,计算机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系统朝着多元化的趋势转变着。谈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著名神学家兼哲学家,也是欧洲哲学史上众所周知的著名哲学家,他构建的理论体系是中世纪哲学中的一个典型,也是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城市发展建设的空间环境品质与特色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阐述了城市空间品质概念和内涵,城市空间品质主
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教育研究者也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
据WHO统计资料显示,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死亡率居传染病之首,我国占25%,是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估计2000~2020年将约有10亿人感染,3500万人死于结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