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的劳动收入占比从1993年的60.48%降至2004年的44.64%,下降幅度达26.29%。这与卡尔多关于劳动报酬基本保持稳定的“特征事实”相违背,这种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与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测算方法及数据口径的可比性方面仍存有争议,但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探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其中不乏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的佳作,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产生的影响很大。本文采用将劳动收入占比按照细分产业分解成产业内效应与产业间效应的方法,探讨了安徽省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原因所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以1993年作为单一基年参考下,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产业内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造成的。为了更细致地考察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又分别以1993、1997、2003年为基年对劳动收入占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993-1997年间的下降主要由工业部门增加值比重的下降引起,解释力为0.9695,1997-2003年是劳动收入占比加速下降的阶段,这段时间内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林牧渔业比重的下降,其解释力为0.7811,2003-2004年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造成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占比有所上升,拉动总体劳动收入占比出现小幅回升。
本文的结构按照如下思路展开,第二章对国内外研究劳动收入占比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论,第三章介绍了安徽省劳动收入占比及产业结构现状,第四章介绍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几种主要方法并确定本文使用的方法,然后准备数据,对数据做统计描述之后对安徽省劳动收入占比进行实证分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总结归纳了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来改善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现状,第六章然后再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总结。
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与当前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等问题息息相关,所以从要素分配角度考察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也将为提高我国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等民生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安徽省加入泛长三角、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举措,为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带来巨大的升级空间,同时也带来挑战。只有深入研究并明确了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原因,才能更好为制定和执行政策指明方向。本文旨在通过细分产业的变动分析准确描述引起安徽省劳动收入占比波动的原因所在。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对安徽省劳动收入占比的度量及分解方法。我们从已有的研究资料中总结出,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考察劳动收入占比的方法有三部门模型法、回归分析法等,本文采用产业间与产业内效应的分解方法,对安徽省1993-2004年的劳动收入占比进行了计算与分解,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找出安徽省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而这种计算方法完全满足从细致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探寻劳动收入占比波动原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