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从有了意识开始,就有了“自我"的概念,这种概念在行为上表现为对“隐私的保护”。因此,关注个人隐私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隐私保护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使然。
隐私不仅是一个物质范畴,更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对隐私有着不同的界定。因此在探讨隐私保护之前有必要对隐私概念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本文第二章一开始就从哲学、心理、法律等不同方面对隐私进行了分析,从而概括出能够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关于隐私和隐私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以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分析出隐私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本文虽然用了较大的篇幅来研究人们行为活动当中的心理因素,但这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研究这些心理因素是为了直接指向环境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指导现实中的环境设计,即研究来源于生活,又以解决生活实际为目的。本文第三章就是从环境设计者的角度出发,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接触比较密切的几种环境空间入手,通过分析人们的行为方式来探究其背后存在的隐私心理因素,并从中探讨了“隐私设计”中存在的的群体性差异,为具体的环境设计提供些许有益的经验。
由于隐私概念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人们对于隐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心理学和环境设计的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隐私行为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难免会造成了研究成果上的偏差。如何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当中吸取有益的成分来解决我们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本课题试图探讨的话题。因此本文第四章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分析来探讨出其背后的隐私文化元素,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来指导我们现代的建筑环境设计。
因此纵观全文,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研究了“城市建筑环境之隐私元素”:一是建构“隐私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根据哲学、逻辑学、行为心理学和建筑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隐私行为”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探讨了“环境行为的心理因素”和“隐私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二是探讨了“隐私与建筑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应用:从心理学和建筑环境设计的结合层面论述了“隐私环境的重要性”,根据建筑结构学和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如何设计一个既满足功能需求又符合隐私心理的人文环境;三是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隐私元素”:院落·围合、隔断·遮掩,图腾·意象,以及这些元素在现代建筑和环境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