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食味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稻米食味品质,为育种提供选择依据,是育种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对利用食味仪评价粳稻食味品质的可行性、食味品质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食味品质密切相关的RVA谱特征值的遗传及其QTL定位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旨在为粳稻食味品质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23份常规粳稻和2005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的77份粳稻为材料,研究了利用日本佐竹仪器公司生产的食味仪(RCTA-11A)进行中国粳稻食味品质评价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食味仪测定值(以下简称“食味值”)与人工品尝的食味综合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8**,达极显著水平,因此,RCTA-11食味仪可作为粳稻食味品质评价的辅助工具。以6个不育系(六盐A、丹阳941A、9520选系A、武运粳7号A、99-12A、香粳8016A)和5个恢复系(C418、J16、湘晴、R187、C76)按NCⅡ设计配组的30个杂交组合为研究材料,考查了31个性状与食味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食味值与株高、穗颈长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颈粗度、分蘖角、倒1叶宽、倒2叶宽、倒3叶宽、倒1叶基角、倒1叶开角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倒1叶基角、株高、倒1叶开角、倒1叶宽和穗颈粗度对食味值的直接作用较大,其中倒1叶的形态性状对食味值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杂交粳稻中选择株高中等、穗颈较细、单株分蘖较多、结实率高、倒1叶基角和倒1叶开角较小、叶片较窄、株型紧凑的单株有利于食味品质的提高。以23份常规粳稻为研究材料,对其RVA谱8个特征值:最高粘度(peak viscosity,PKV)、热浆粘度(hot paste viscosity,HPV)、冷胶粘度(cool paste viscosity,CPV)、崩解值(breakdown viscosity,BDV=PKV-HPV)、消减值(setback viscosity,SBV=CPV-PKV)和回复值(consistency viscosity,CSV=CPV-HPV)、峰值时间(peak time,PeT)、糊化温度(pasting temperature,PaT)与食味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RVA谱8个特征值中除PKV、PaT外均与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方向不同,仅BDV与食味值呈正相关,HPV、CPV、CSV、SBV、PeT与食味值则是负相关关系。且CSV、SBV、BDV、PeT与食味值的关系要比HPV、CPV密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水分含量仅与RVA谱特征值中的HPV、SBV呈极显著负相关,与BDV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武育粳3号/Aichi106的F2对RVA特征值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PKV符合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2的HPV、CPV、SBV、BDV、CSV符合3:1或1:3的分离比例,可能是由一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对PKV也检测到了Wx基因的影响,但效应不大;PeT成对称的双峰分布,卡方测验其次数分布符合9:7的分离比例,推测其可能是由两对主基因控制,并受微效多基因的影响。利用热研2号/密阳23的RIL群体对RVA特征值进行QTL检测。两年共检测到35个QTL,分布在第1、2、3、4、6、7、8的7条染色体上;两年同时检测到的QTL共8个,其中qHPV6,qCPV6,qCSV6,qSBV6,qBDV6位于第6染色体的Wx基因附近;qHPV2,qCSV2位于第2染色体上RM341与RM475标记之间,qCPV2位于RM573与RM250标记之间。在第2染色体发现了新的控制RVA谱特征值的QTL主效应基因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