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主要以2001—-2012年间中国的电影体制改革作为考察对象,重点研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的大环境下,我国电影体制在电影发行、制片、放映这三个领域逐步进行的改革。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分三小节梳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第二章“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背景”。从外部看,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关于电影作为服务贸易的界定、“第2条最惠国待遇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所附《第2条豁免清单》,以及之后签订的“中美电影协议”等,都从外部助推着我国电影体制改革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形势和变化。知识产权方面,按照中国加入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要求,我国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保护基本知识产权的法律。“中美知识产权WTO贸易争端案件”之后,我国深刻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由此,国务院于2008年6月5日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从内部看,我国的文化事业需要通过改革,以适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WTO规则的运行要求,改革成功就意味着能获得更多资源、寻求更大发展。因此,要想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向深层次发展,通过“改制”将文化事业单位从国家行政体制单位中分立出来,将文化产业直接推向市场,促使其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电影产业作为国家整个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就需要对电影体制进行全方面的改革。第三章“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中国加入WTO后,电影体制的改革主要是电影发行、制片、放映机制方面的改革。在电影发行领域,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打破了中影独家垄断发行的局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成立华夏电影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允许民营企业(如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进入电影发行行业。在电影制片领域,组建了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中影、上影、长影、珠影、峨影、西影六个电影集团,同时放开了国产电影制作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允许更多的民营公司从事电影制作、生产。在放映机制方面开始实行院线制,2001年12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大力推行院线制,以若干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逐步建立城市电影院线和农村电影院线。第四章“电影体制改革对国产电影形态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一是主旋律、商业、艺术类型电影的发展,主旋律电影主要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商业电影主要以大投资、大明星、大营销的制作方式,追求市场商业利润,艺术电影主要追求艺术审美。二是促进境内外电影合作交流,支持内地与香港以及国外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电影,进行艺术和文化交流。三是指导规范电影行业、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国家电影主管部门通过调解制片方和院线之间的票房分账矛盾,规范电影行业;通过返还电影专项资金或资金补贴的方式,扶持国产高技术电影、资助影院数字化建设、鼓励影院放映国产影片,促进电影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