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以肝细胞脂肪积累以及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中它的特征是引起的原因不包含酒精。由于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人们对其的了解有限,尚缺乏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度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即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而距羧基最远端的双键在倒数第3个碳原子上的称为ω-3 PUFA,主要包括十八碳三烯酸(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他们主要是从一些从鱼油中提取的一些营养物质。研究显示,ω-3 PUFA不仅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与各种炎性症状,还可以干预和缓解NAFLD,恢复肝细胞的损伤。鲟鱼(Sturgeon)是淡水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第一,鲟鱼鱼肉含有非常多的必需氨基酸,是不可多得的蛋白质来源;第二,其脂肪酸中DHA和EPA达12.5%;第三,鲟鱼鱼籽酱可以做鱼子酱,可出口各国等等。鲟鱼鱼油中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一般陆生动植物高,但未被有效利用,并可能作为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依托长江流域湖北地区鲟鱼养殖快速发展的独特资源条件,开展鲟鱼下脚料中鱼油提取工艺及健康功效研究,对充分开发鲟鱼鱼油资源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优化鲟鱼鱼油提取工艺,探讨其对NAFLD的干预效果。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酶解法提取鲟鱼下脚料中的鱼油,用正交试验确定鲟鱼鱼油最佳提取工艺是使用木瓜蛋白酶,料液比1:1,酶解时间2 h,酶的添加量1500 U/g,酶解温度45℃,酶解反应pH 7,在该条件下鱼油的提取率为82.94%。提取的粗鱼油经过精制后无酸败味,颜色为淡黄色、澄清透明,酸价为0.1,过氧化值为0.49,均远低于一级鱼油国家标准;使用气质联用检测其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为∑SFA为23.56%、∑MFA为39.97%、∑n-3 PUFA为12.55%、∑n-6 PUFA为23.19%。本研究第二部分:设计动物实验验证鲟鱼鱼油对NAFLD的干预作用,并比较深海鱼油对其的干预作用。目的:高脂饲料喂养雄性C57BL/6J小鼠,建立NAFLD的动物模型,观察鲟鱼鱼油对NAFLD的改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120只,随机分为六组,每组20只:正常膳食组(CON)、鲟鱼鱼油(The sturgeon fish oil)干预正常组(SFCON),深海鱼油(sea fish oil)干预正常组(FOCON),高脂模型组(HFD)、鲟鱼鱼油(The sturgeon fish oil)干预高脂组(SF)、深海鱼油(sea fish oil)干预高脂组(FO)。24w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的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含量,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等生化指标,并且将肝组织HE染色,并检测肝脏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相关表达。结果:正常组三组(CON、FOCON、SFCON)小鼠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鲟鱼鱼油和深海鱼油起对正常饮食无特殊作用和不良影响;HFD组各项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而两组干预组均有显著性改善;HE染色HFD组肝组织可明显观察到弥漫性大泡小泡混合型脂肪变性,同时在汇管区及组织小叶内可观察到有炎性细胞浸润,而两组鱼油干预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在细胞炎性因子、胆固醇代谢有关基因、脂质代谢有关基因中HFD组均较CON组有显著性变化,而两组干预组均能与HFD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小鼠的NAFLD能够从不同层面来被富含ω-3 PUFA鲟鱼鱼油和深海鱼油缓解与干预。结论:(1)鲟鱼鱼油和深海鱼油对正常饮食无无特殊作用和不良影响;。(2)HFD喂养能引起肝脏严重的脂肪变性,引发NAFLD,而鲟鱼鱼油能对NAFLD能通过调节各项生化指标,对NAFLD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3)与深海鱼油比较,鲟鱼鱼油对于NAFLD干预作用没有深海鱼油干预效果佳,但鲟鱼鱼油具有成本低、环保、量大、可大量生产的优点,相比较而言可考虑将鲟鱼鱼油作为替代深海鱼油的药物用来缓解与治疗NAF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