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从人口、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分布的时空变化及其公平性,综合评价我国卫生技术人员公平性状况,为提升我国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公平性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进行理论分析,借助EXCEL 2016软件建立卫生技术人员数据库,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集中指数对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的公平性进行评价。结果1、“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不断攀升,注册护士的数量与提升幅度大于执业(助理)医师。全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与注册护士数均呈上升趋势。2、“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的女性总量明显多于男性,注册护士男女比例差异较大;除了执业(助理)医师外,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更趋向于年轻化;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较少;拥有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较少,拥有中级职称的注册护士比例降低相对明显。3、我国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公平性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不同类别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基尼系数低于0.2,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按人口分布的整体公平性有所提高;注册护士的基尼系数相对较高,表明其公平性相对较低。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总泰尔指数及组内贡献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三项指标的泰尔指数贡献率均是组内大于组间,说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总体差异及区域内的不公平性逐渐降低,不公平性问题主要由区域内的差异所导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集中指数均大于0,总体呈缩小趋势,说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且公平性逐步上升。结论1、“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增长明显,队伍趋向年轻化,学历构成日趋合理,但城乡间配置差距仍较大。2、卫生技术人员按人口、区域、经济分布的整体公平性较好,公平性有所提高,更多的不公平是由区域内的差异造成。3、从科学制定卫生人力规划、优化卫生教育体系以及调节供需平衡等角度促进我国卫生技术人员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