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类功能性顽固性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伴腹胀,其发病机制不清。现代医学的保守治疗对STC疗效有限,严重者最终多外科手术切除全(次全)结肠,但术后频发的粘连性梗阻、腹泻、便秘复发等问题一致困扰着外科医师。根据其临床表现,STC属于中医学“便秘”范畴,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积累,逐步完善并发展了对便秘的理论认识和辨证治疗,认识到其病位虽在肠,但与肝、脾、肾、肺、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均密切相关。在中医藏象理论,特别是“肺合大肠”脏腑相关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整体辨治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确切,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防治这种难治性疾病开辟了新思路。“肺病及肠”及“肠病治肺”是“肺合大肠”理论的病理表现形式和实践认知,以其为切入点开展相关机制研究不仅能印证“肺合大肠”理论,亦将为进一步揭示其理论内涵和阐释其生物学机制提供依据。本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设计动物实验,通过观察加味桔梗汤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模型的影响,探讨STC从肺论治的效应机制,为揭示“肺合大肠”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综述一慢传输型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概括,系统归纳了现代医学有关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表现、可能发病原因、相关病理机制、治疗进展、研究展望等。综述二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回顾总结了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中医药辨治STC的实验研究及其现代机制;综述三对目前常见的实热型、寒积型、燥结型、阴虚血瘀型、脾虚型、药物性便秘等模型进行了比较和总结,为开展实验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基于祖国医学脏腑相关理论,特别是“肺合大肠”理论,结合《伤寒杂病论》肺肠疾病六经辨治相关方证,运用文献学方法,对便秘从肺论治的古今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其中包括辨治原则、证治规律、方药配伍特点等,为今后临床辨治便秘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实验研究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及正常给药组,采用自身粪便配合复方地芬诺酯,进行联合灌胃法以建立小鼠便秘模型。模型给药组及正常给药组以加味桔梗汤(桔梗、生甘草、浙贝、紫苑)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灌胃蒸馏水,连续7d,观察小鼠的排便情况、推进率及肺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放免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小鼠肺、肠组织中NKA. VIP和TFF3的含量。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粒黑便时间延长,4h排便粒数、4h排便量、肠道炭末推进率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肺肠组织中NAK含量均明显升高,VIP含量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给药组小鼠首粒黑便时间缩短,4h排便粒数、4h排便重量、肠道炭末推进率增加(P<0.05),肺肠组织中NKA含量明显降低,肺组织中VIP含量明显升高;Spearman简单相关分析显示:肺、肠组织中NKA、VIP、TFF3含量均呈明显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503、0.423。以上结果提示,采用自身粪便与复方地芬诺酯灌胃法制备的小鼠复合便秘模型,存在明显肠道传输功能障碍;宣肺中药加味桔梗汤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小鼠肠道传输功能,其效应机制可能与调节肺、肠组织中神经肽NKA、VIP的含量有关,为进一步从神经肽角度探讨“肺合大肠”理论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