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红壤地区由于特殊的成土过程导致了植物养分磷较为匮乏,且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理结构的物质基础,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载体。施肥制度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有效措施,也间接地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变化趋势。因此,研究长期施肥制度下土壤团聚体特性与无机磷在团聚体上分布,对理解土壤结构的变化和磷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的18a长期定位试验展开下列研究:1)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的影响;2)长期施用不同有机肥红壤旱地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3)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旱地团聚体内磷素分布及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制度下旱地红壤养分及结构的研究表明,施用各种无机肥,除全钾含量外,土壤中其它养分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均较土壤初始值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所有无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土壤初始值增加了4.6-6.6 g kg-1。与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比较,单施无机肥土壤>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团聚体破坏率提高了9.38%-16.56%,平均重量直径减少了0.15-0.18 mm。长期单施无机肥,不同处理花生荚果产量为:氮磷钾处理>氮磷钾钙处理>磷钾处理>氮磷处理>氮钾处理,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并以长期缺施磷肥对花生荚果产量影响最大。长期施用无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有效地提高花生荚果产量,但是其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也影响了花生产量的提高。不同施肥制度下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其孔隙度;增施有机肥后,土壤中>5 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幅达2%-42%;各处理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为:厩肥>稻草>绿肥>还田>对照;各有机肥处理中土壤有机质、无定形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铝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9%-54%、8.5%-21.7%和10.9%-26.8%;>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单施化肥的基础上有机肥的施入不仅有利于红壤旱地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还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团聚体内无机磷分布特性的研究表明,长期施用厩肥和NPKCa肥有利于土壤全磷含量的提高。NK、NPK、绿肥处理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全磷均有所下降。长期施用磷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各团聚体粒级中有效磷含量。厩肥和NPKCa处理的>1mm团聚体中总无机磷含量分布高于<1 mm团聚体。与NPK和NPKCa处理相比,配施绿肥土壤中的无机磷总量下降。长年不施磷肥土壤中仍有部分无机磷存在,且占全磷含量的65%-96%。各种无机磷含量,均是厩肥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且数值上分布均为:厩肥>NPKCa>NPK>绿肥>NK。NPK、NPKCa、绿肥处理处理各无机磷分布均为:O-P>Fe-P>Al-P>Ca-P,厩肥处理Fe-P含量高于O-P,Ca-P含量在厩肥处理中依然很低。缺施磷肥的NK处理,土壤无机磷总量较低且大部分为难以被植株利用的O-P形态,而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Al-P含量非常低。在富铁环境中,有机酸的增加有利于Al-P向Fe-P转化,绿肥处理Al-P含量显著低于Fe-P。NPK与绿肥处理中同形态无机磷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缺施磷肥或是增施钙肥均能导致土壤中Al-P与O-P在不同团聚体中的分布不均,对Fe-P、Ca-P影响不大。厩肥处理O-P、Ca-P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Al-P与Fe-P含量分布为粒级越小含量越少的趋势。长期施用不同有机肥或无机肥,土壤全磷与有效磷水平以及无机磷分布在不同处理和不同粒级团聚体间存在不同差异,设计施肥时应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