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早期性分化与性转及两个雌核发育系近交F<,1>代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鲢(Hypophthalmicthys molitrix)是我国淡水主养鱼类之一,它具有食物链短,易饲养,成本低等优点,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目前国内缺乏选种和保种技术,天然资源受到破坏,再加上近亲繁殖,使鲢种质退化。长江水产研究所一直致力于雌核发育鲢的选育种工作,目前结合分子标记初步建立了2个人工雌核发育系。但是雌核发育诱导成功只是完成了选育优良品系的第一步,还要解决繁殖后代和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的问题。2002年5至12月采用组织学方法对鲢早期性分化进行了研究,以便掌握鲢早期性腺分化规律,为人工性转提供依据;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对鲢进行了性转诱导,以探讨性转及繁殖后代的可行性;2002年12月到2003年4月用RAPD技术对两个雌核发育系鲢近交F1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上检验建立的雌核发育系近交后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 1.鲢雌核发育Ⅰ系近交F1代在出膜后35天出现性腺分化,先分化出卵巢,卵巢腔的出现为分化的最早标志。卵巢的横切面呈长条形,精巢的横切面呈椭圆形。出膜后3个月,鲢性腺中主血管的位置也可作为早期性腺分化的解剖学标志,卵巢的主血管靠近腹侧中央,精巢的主血管靠近背侧。在光镜下难以根据性原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区分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5月龄的卵巢开始形成蓄卵板,此时的卵巢为Ⅰ期卵巢;7月龄的卵巢已形成完整的蓄卵板,卵巢处在Ⅰ期向Ⅱ期的过渡时期。60天的精巢在靠柄部形成输精管的雏形;7月龄的精巢处于Ⅰ期,横切面为卵圆形。 2.以14日龄的鲢鱼苗为材料进行性转实验,分别用每kg含17α—甲基睾丸酮30mg、15mg和5mg的饲料连续投喂43天后,将鲢转入池塘中进行常规饲养,当性腺发育到Ⅱ期时,采用组织学方法鉴定个体性别,比较不同剂量雄性激素对鲢的性转效果。结果表明:15mg剂量组的雄性检出率达到68.8%,5mg剂量组的雄性检出率为54.8%,空白对照组的雄性检出率为43.5%;而30mg剂量组的雄性检出率只有35.3%,反而低于对照组。因此,饲料中添加适量的17α-甲基睾丸酮有助于提高鲢的雄性率。 3.采用RAPD技术对两个人工雌核发育系鲢近交F1遗传距离、遗传相似度及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普通鲢和鲤作对照。结果表明:GSC Ⅰ、Ⅱ系近交F1系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722、0.9807,高于对照鲢和鲤的0.9546、0.8727;两系近交F1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629、0.0529,低于对照鲢和鲤的0.1018和0.2132,表明GSC Ⅰ、Ⅱ系系内近交的F1保持了较高的纯度。UPGMA和NJ系统树清晰反映了两个系近交F1与对照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26个随机引物的RAPD扩增结果显示,5个引物OPG04、OPG17、OPP01、OPM11、OPM16可以扩增出区分两个系近交F1的特异标志带。
其他文献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艺术设计创造力的核心。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提出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1.选育F5、F6、F7生长性能比较(2003年)  在国家级青岛罗非鱼良种场流水池饲养环境里,经过135d的饲养,①F5、F6、F7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09g/d、1.20g/d、1.34g/d,F7的日增重
本论文根据1963年、1983年和2001年东海底拖网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对小黄鱼体长与体重组成、年龄结构、生长参数、死亡率、残存率、性腺成熟度等渔业生物学动态特征进行了时间序
本文研究了四种常见重金属离子(铬、镉、锌、铜)对奥尼罗非鱼[Hybridtilapia(T.nilotica×T.aurea)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环境污染因子对鱼类抗病力的影响和应用鱼类作
小环藻属(Cyclotella)物种是常见的硅藻,隶属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中心纲(Centriae)、圆筛藻目(Cosconodiscales)、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多数生活在大范围淡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