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海螵蛸(C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再血管化作用以及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于其颅顶部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形成直径约5mm的圆形颅骨缺损区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组植入CB/BMP,对照组植入单纯CB。术后第4、6、8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经腹主动脉行墨汁灌注后取材,制作切片,通过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分析CB/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及再血管化作用,以及成骨与再血管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术后动物无感染或死亡现象,切口多于2周左右Ⅰ期愈合。2.大体观察:可见周围正常软组织已经被墨汁黑染,植入材料无移位,周围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能够观察到植入材料表面的骨膜血管网。3.组织学观察:4周时材料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少量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反应<Ⅲ级,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已开始破坏CB的三维网状结构,并可见少量骨基质形成;6周时,炎性细胞明显减少,仅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未发现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反应<Ⅱ级,CB的网状结构基本被破坏殆尽,仅残余少许横纹结构,骨基质及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较4周时明显增多;8周时炎性细胞反应消失,新生骨基质及毛细血管进一步增多,新生的骨小梁已开始连接成片。CB/BMP组无论是在成骨时间、成骨量、还是再血管化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CB组,P<0.05;成骨与再血管化之间为直线正相关关系。4.Masson染色与透射电镜结果支持HE染色结果。结论:1.CB是良好的三维支架系统和载体材料。2.CB/BMP复合人工骨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强的成骨性能及再血管化能力,是理想的骨修复及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材料。3.实验组CB/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性能及再血管化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的单纯CB,表明BMP有诱导成骨及促进血管化的能力。4.复合人工骨的成骨与再血管化作用之间为直线正相关关系,即血管化程度越高,新生骨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