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多,以及德国高校学历在国际社会的较高认可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中国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因此,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和其他文化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他们带来不适感和其他的心理压力。压力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压力情境。压力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几乎没有聚焦于中国留学生的相关研究。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多,以及德国高校学历在国际社会的较高认可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中国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因此,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和其他文化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他们带来不适感和其他的心理压力。压力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压力情境。压力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几乎没有聚焦于中国留学生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中国学生是何如应对留学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其他文化因素造成的压力感。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访谈和质性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是如何应对跨文化相关的压力因素的?为了回答这一核心研究问题,本文还涉及三个主要的子问题,即:跨文化语境中的压力来源有哪些?为了感知和应对压力因素,中国留学生最常使用的方法或者采取的策略有哪些?中国留学生可以给以后想去德国留学的同学提出哪些建议,帮助他们更高效、更顺利地应对跨文化语境中的压力?从这些研究问题出发,结合质性访谈的研究方法,作者首先依据现有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和压力研究的成果,制定了访谈大纲。根据受访者们在德国获取的学位等级的不同,本研究一共邀请了八位中国留学生进行访谈。作者根据拟定好的采访大纲进行提问,从而明确受访者们在留学过程中是如何感知和管理压力的。根据访谈获得的实验数据以及通过质性内容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本研究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如下的回答:1)基于McGrath提出的“五维压力来源模型”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在德国留学期间最主要的压力来源是学习层面,其次是对个人角色和任务的感知。第三个重要的压力来源是社交层面,接下来是个人性格和物理环境层面的压力来源。·学习层面的压力主要是由于中德文化和教育系统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因为较高的学术要求和对自身的期待。除此之外,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个人的竞争力导致个人未来发展规划也会让中国留学生们产生压力感。·个人感知方面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受访者们在中国建立起的自我认知由于中德文化差异和其他因素产生了改变。个人能够多快地适应现状并且重塑自己的自我认知决定着他们能够多好地应对压力。·社交层面的压力来源主要是人身安全和人际关系。个体是否能够在异文化环境中感觉到安全,以及个人和同学、老师、房东等人的相处是否愉快,与压力管理息息相关。·个性特点也会对个体对于压力的感知以及他们采取的压力管理的策略有影响。受访者们认为,他们对自己要较高的要求以及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会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压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认为一个不敏感的性格可以帮助他们降低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压力的频率。·物理环境因素对受访者们造成的压力很少。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物理环境因素比如天气等因素不会让他们产生压力感。2)受访者们认为,跨文化语境中的压力是一种心理不适的状态,这种状态由于外界或内在因素产生,可以通过体重增加、语速增快、脱发、失眠等生理现象表现出来。3)受访者们进行压力管理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逃避、认知层面的自律和行为层面的交流。虽然逃避看上去比较消极,但是受访者们能暂时脱离压力源的影响,短暂的休息有助于他们继续解决问题。认知层面的自律指的是受访者们能够通过自我反思,从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肯定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他们认为行为层面和家人、同学、朋友等人的交流也是应对压力的有效举措。跨文化语境中的压力管理能力涉及到诸多具体的能力,比如正确地感知导致压力的因素,在压力情境中自身情绪的调节以及个人行为的优化等。能够准确感知文化相关的压力因素,并且能够运用自身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压力管理,充分地展示了个体跨文化适应和管理压力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德国留学,他们必须适应诸多文化差异。应对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压力管理丰富了跨文化能力这个概念本身,也从不同角度展现出跨文化能力的丰富内涵。中国学生应当关注留学过程中的心理压力问题,从积极乐观的视角出发管理压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
其他文献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蔓延时,中国民间团体自发成立救助小组,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过程积累了许多一手经验。在随后国外疫情暴发时,这些民间团体希望用这些经验帮助外国民众抗击疫情。其中,“武汉银杏在行动”国内救援团队成立“武汉银杏在行动·新冠疫情国际救助小组”(简称“救助小组”),在2020年3月发起应急语言服务,将武汉的一手抗疫经验总结命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用建议手册》,并组织志愿者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澳大利亚则是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之一。现有有关在澳中国留学生的文献主要关注他们在澳洲的适应过程,而针对身份建构的研究则相当有限。本文探究了中国学生在留学澳洲期间如何建构自己的身份。17位来自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西悉尼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接受了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就身份认同和建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历和思考。本文在斯特拉·汀-图米的跨
中波关系从一开始就复杂而含糊不清。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者试图对两个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与合作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在两国关系中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障碍,像世界强国总是试图让其盟友间保持紧密关系,并且不让他们对世界强国的对手奉行独立政策。在中国的全球倡议开始时——新丝绸之路——两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论文《21世纪的中波关系——“一带一路”对两国关系的促进作用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波兰共
2019年12月,武汉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媒体对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作为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在国际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在危机事件的建构和传播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在其对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中存在歪曲事实、借疫情诋毁中国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2020年1月23日至3月31日期间涉及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自建小型语料库。在批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研究该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提出,其基本要求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随着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联合国总部讲话等多个场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理念正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性主张。作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阿联酋积极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2012年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此关系
半岛电视台凭借其非西方的声音、国际化的视角与大胆独特的见解,在国际传播格局中获得了不容小觑的地位,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范围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半岛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阿拉伯各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态度。本文由此出发,以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半岛电视台网站对中美两国疫情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框架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两国相关报道框架进行分
口译中的自我修正指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对自己的译语作出的后续调整。自我修正是口译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重要的口译策略。然而,汉英口译中自我修正的研究较其他语言对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第八届全国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25名选手的交替传译语料,分析学生译员在汉译英和英译汉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自我修正的频率和次数,对比学生译员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本文采用的自我修正分类框架基于前人对一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作为迄今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自1970年莫里森发表第一部小说至她逝世,她一共出版了 11部小说,每一部都获得读者与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国内外莫里森作品相关研究虽异彩纷呈,但从流散的角度阐释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流散作为新兴的批评工具直到近些年才被学界所引介和应用
中匈关系源远流长,但官方关系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两国形成了友好关系,其基础是相似的意识形态。中匈关系多年来保持稳定。从21世纪开始,这种关系进入了黄金时代。从那一段时间起,两国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密切。2004年匈牙利加入欧盟后,中匈两国签署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中国开始认识到这个中东欧小国的重要性,它有可能成为中国加入欧盟的门户。2008-2009年经济危机后,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