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于1896年依据《马关条约》被辟为通商口岸,正式启动了杭州城市近代化进程。近代杭州城市社会发生了巨变。其中杭州的开埠、沪杭铁路的修筑和钱塘江大桥的兴建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三大界标,不但扩大了城市规模,改变了城市面貌,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作为杭州城市近代化主体部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用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主要包括城市外围交通运输网的形成、近代市政工程建设、通讯手段的近代化以及水电等公用事业的发展。新的市政大大改变了城市传统外观和空间格局,加速了信息传递,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整体性改善。然而,杭州城市近代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性手工业基础上的,商业资本难以真正向工业资本转化。近代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偏低,上海的强大吸附作用,再加上政府的相对无作为态度、传统人文精神的非经济性,种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使杭州无法获得城市近代化所必需的持久动力与发展空间。从历史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城市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显示出了“有限低度”的发展特征。
本文在查阅大料史料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以杭州开埠为切入点,旨在透视从开埠到抗战爆发前夕杭州城市近代化的规模与特点,确定近代城市发展水平,探寻杭州城市近代化发展有限性的原因。同时,希望本文能为区域城市史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