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载是关学的开创者,与邵雍、周敦颐、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认识到北宋初期儒学的生存面临内外两方面的挑战,于是自觉承担起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为了批评儒门内的“异言”和儒门外的“异端”,张载以《周易》和《中庸》为思想出发点,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而根据“一气万殊”的生成序列,张载在其《易说》中进而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人性论学说。这样,张载就将儒家一以贯之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扩张到形上本体论的层面。那么,如何使本体呈现在现实的人生中呢?换言之,如何在现实人生中体证本体呢?由此,工夫论也就成为张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张载工夫论为研究对象,力图阐明其依据、内容及其终极指向、下贯落实,以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横渠工夫论全貌。第一章简短介绍张载的生平和著作,并交代北宋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然后简要论述“工夫”一词的含义及其在理学中的思想地位,并具体阐述宋儒哲学体系中本体、工夫、境界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二章探讨张载工夫论的依据:“太虚即气”的天道观和“天人合一”的人性论。在张载的哲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学说是他的“太虚”与气的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佛老二家而建立的一种儒家本体论,也是他的整个哲学的基础;张载根据“一气万殊”的生成序列,在其《易说》中进而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人性论学说。在他看来,“太虚”一元之气产生了万殊事物,当然也包括人。人虽禀得一元的阴阳二气而生,但气质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智愚、柔刚、缓急、才不才之异。愚者、不才者所秉之天性本来就少,如果不能养其天性而被物欲所蔽,其不善而恶的一面必然增加,从而进一步掩蔽其天性。这样,在人性问题上就有了天理和人欲、善和恶之分,人欲胜天理则沦为小人,天理胜人欲则可由君子达致圣贤。由此,张载就提出了一个如何陶冶人性、进行道德修养的工夫论问题。第三章解析张载工夫论的中心和细目。在张载的哲学中,个体德行之成就是以“成性”这一概念来表达的,这是其工夫论的中心。“成性”是一个需要用心来体证,却又强求不得的复杂过程,包括“大人”、“贤人”和“圣人”三个阶段,由此构成张载工夫论的大致结构。具体来看,首先,要想成就“大人”之人格,必须具备弘大的心胸,“盖所以求义理,莫非天地、礼乐、鬼神至大之事,心不弘则无由得见”,这就需要“大其心”的工夫。其次,仅有弘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视野还不足以达到“贤人”的境界,必须要“变化气质”,而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效天、法天,以天德去罚恶扬善。最后,在注重敬慎如一的内在修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外在的“博文约礼”的工夫实践。张载认为,只有广泛的“穷理”,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只有克己而复于礼,才能使人性不断合于天性。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张载的工夫论结构又大致可分为“自诚明”的顿悟体验式和“自明诚”的思虑学习式两种。本文主要依据这层结构划分来展开论述。第四章论述张载工夫论的理论旨归。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向自检的上达工夫,自然契合于儒家尤其是道学追求的“孔颜乐处”的理想精神,张载在其《西铭》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二是外向探求的“下达”工夫,在现实社会中落实为当下的政治实践和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