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抑制蛋白DLG1与APC的结合机理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lov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抑制蛋白DLG1(the human discs large 1)是膜相关的鸟苷酸激酶家族的一员,包含有3个PDZ结构域,每个PDZ由90个氨基酸左右组成,能够通过特异性识别配体蛋白C末端的氨基酸残基介导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APC蛋白(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是近年来在研究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时发现并命名的,其C-末端的最后氨基酸残基VTSV构成了PDZ的识别位点,可以与DLG1的3个PDZ结构域中的PDZ1和PDZ2相互作用,所形成的DLG1/APC复合物能够抑制细胞周期由G0 /G1到S期的进展,在调控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形态发生,以及微管骨架的极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DLG1识别APC的分子机理还不清楚。本论文中我们首先构建、表达纯化出PDZ1和PDZ2的重组蛋白,分别与APC蛋白的C端11肽混合结晶,成功获得了DLG1 PDZ1/APC-C11和PDZ2/APC-C11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从而揭示了参与PDZ与APC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和作用力。结果显示除经典相互作用外PDZ1的β2/β3环和PDZ结合单位S/T-X-V上游的一些残基发生了相互作用,而在PDZ2/APC-C11的复合物结构中,没有发现这些作用力,猜想可能是在PDZ2/APC-C11的结晶条件下不利于这些相互作用的形成,并且由于PDZ1介导的参与APC-C11非典型相互作用的残基在PDZ2中是保守的,因此这些非典型性相互作用极有可能也存在于PDZ2与APC-C11中。随后我们构建了PDZ的一系列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蛋白,以及不同C末端的APC蛋白,结合GST pull-down以及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的方法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指出APC对PDZ2的亲和力高于PDZ1,PDZ3则基本上看不到结合;PDZ2的β2/β3环缺失突变及其上Q340P的定点突变也使得与APC-C11相互作用消失或减弱,而当APC-C末端只存在经典的结合模体VTSV时,与PDZ的相互作用能力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进一步表明了PDZ1和PDZ2的β2/β3环与PDZ结合单位S/T-X-V上游残基的相互作用,在复合物的形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为DLG1的PDZ结构域和APC-C端氨基酸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信息以及新的证据和解释。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控制性促排卵(COS)过程中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z)、孕酮(P)值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探讨引起c0S过程中血清P升高的相关因素,以便制定控制P升高的相应措施。方法选取在我院接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高层建筑物不断涌现,虽然目前4G网络通信在高层建筑阻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高层楼宇在4G网络信号覆盖方面仍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针
在初中学习阶段,物理是一门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科,因为教材本身内容较多,同时涉及范围又非常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为教学带来了极大便
现代社会中 ,二氧化硫的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但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严重影响档案的寿命 ,是档案库房防治的重点对象。过去国内科研
发达国家也曾面临诸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增速放缓、农村劳动力外出导致耕地闲置、农村衰落等问题。这些国家都在不同时期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乡村振兴战略”,稳步
报纸
人的脸部特征复杂、细节纹理丰富,获取高精度人脸三维模型成本高、工作量大。针对于此类问题,提出了基于梯度光图像的高精度三维人脸重建算法。本文利用球形灯光装置建立6种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包括一系列复杂而关系密切的上消化道疾病,并且胃食管反流病也是食管腺癌的重要发病原因,但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腺癌
粉体的压制工艺过程在冶金及陶瓷等行业应用十分广泛但研究不够深入。粉体的压制工艺过程主要包括:搅拌布料过程和压制成型过程。本课题主要研究粉体搅拌布料过程及压制成型
研究目的蚯蚓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陆生动物,其活性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促进愈合、溶栓降压、抗菌消炎止痛、平喘止咳、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等效果,其中蚯蚓抗氧化酶(EE)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开展德育过程中师生双方各自成长发展需求的反思,思考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的思路和方向,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