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切取腓骨长肌肌腱的前侧半后对踝关节跖屈外展功能和足弓的影响。临床资料:选取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取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手术的15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9名,内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同侧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名;男性5名,女性10名;年龄18岁-47岁之间,平均年龄31岁。以上患者重建内侧副韧带时均采用同侧肢体腓骨长肌肌腱的前侧半作为移植物,另一侧下肢解剖结构及机能正常。纳入标准:(1)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时间1年以上;(2)内侧副韧带合并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2年及以上;(3)移植物切取同侧肢体腓骨长肌肌腱的前半侧。(4)实验前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10]和IKDC2000膝关节功能评分[11],结果Lysholm评分均在90分以上,IKDC评分均在85分以上。排除标准:(1)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时间不足1年;(2)内侧副韧带合并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恢复不足2年(3)实验前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IKDC2000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Lysholm评分小于90分,IKDC评分小于85分。研究方法:首先对健侧和患侧分别进行Kofoed评分(包括:疼痛、功能和活动角度。满分100分,具体包括疼痛(50分):无痛50分;行走启动痛40分;行走痛35分;偶尔负重痛25分;每次负重痛15分;检查痛或自发痛0分。功能(满分30分):足趾行走3分;足跟行走3分;正常节律上下楼6分;单腿站立6分;无辅助行走6分;不用骨科足支具6分。活动度(满分20分,为加分):背伸>10°5分;背伸5°~9°3分;背伸<5°1分;跖屈>30°5分;跖屈15°~29°3分;跖屈<15°1分;旋后>30°5分;旋后15°~29°3分;旋后<15°1分;旋前>20°5分;旋前10°~19°3分;旋前<10°1分;负重位外翻<5°2分;负重位外翻5°~10°1分;负重位外翻>10°0分;负重位内翻<3°2分;负重位内翻4°~7°1分;负重位内翻>7°0分。结果评价: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50分以下为差。)和AOFA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以及踝与后足对线情况。满分为100分,具体包括疼痛(40分)、功能和自主活动及支撑活动(10分)、最大步行距离(5分)、地面步行(5分)、反常步态(8分)、前后活动(屈曲及伸展)(8分)、后足活动(内翻及外翻)(6分)、踝-后足稳定性(前后、内翻-外翻)(8分)以及足部对线(10分)。结果评价: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50分以下为差);再采用德国Zebris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采集足底压力各项参数;最后利用意大利runner跑台结合英国VICON红外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检测患者正常行走、慢跑时踝关节跖屈外展角度变化。所得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患侧和健侧踝关节Kofoed评分分别为97.67(?)3.72和98.66(?)3.51,没有统计学差异;AOFAS评分分别为96.67(?)4.88和98.66(?)3.52,没有统计学差异。患侧和健侧前足足底压力144.59(?)53.88和156.04(?)53.0,没有统计学差异;后足足底压力196.84(?)38.0和206.96(?)68.62,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行走时患侧和健侧最大跖屈角度22.7(?)5.46和23.05(?)4.89,没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外展角度1.04(?)1.34和1.84(?)1.29,没有统计学差异。慢跑时患侧和健侧最大跖屈角度23.33(?)3.93和24.28(?)3.02,没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外展角度1.00(?)0.69和1.65(?)1.54,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切除了腓骨长肌肌腱的前侧半对踝关节跖屈外展功能和足弓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