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疏肝方对有肺腺癌A549细胞及小鼠Lewis肺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观察补肾疏肝方含药血清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及补肾疏肝方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免疫及内分泌的影响并研究其中可能存在的机制。   方法:   补肾疏肝方含药血清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实验。选取健康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五组:模型组、DDP组、补肾疏肝方低剂量组、补肾疏肝方中剂量组、补肾疏肝方高剂量组,每组6只。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4ml/天;DDP组给予0.5mg/mlDDP液2ml,分别于第1、3、5天腹腔注射;补肾疏肝方低剂量组给予中药4ml/天灌胃(1.75g/ml共计含生药7g);补肾疏肝方低剂量组给予中药4ml/天灌胃(3.5g/m1共计含生药14g);补肾疏肝方低剂量组给予中药4ml/天灌胃(5.25g/ml共计含生药21g)。共干预5天。第5天干预2小时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大鼠含药血清,-20℃冰箱保存。临用时配制为含血清10%的培养液培养细胞,MTT法测OD值,观察补肾疏肝方含药血清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补肾疏肝方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免疫及内分泌的影响实验。植瘤5天后,于腋下可触及约5mm*5mm肿块。选取荷瘤成功的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DDP(cisplatin)组、补肾疏肝方组、DDP+中药组。每组10只。模型组给予0.9%NaCl灌胃0.4ml/天,同时于第1、3、5天腹腔注射0.9%NaC10.5ml。DDP组小鼠分别在实验第1、3、5天给予腹腔注射0.5mlDDP(0.2mg/ml)溶液,并给予0.9%NaCl灌胃0.4ml/天。补肾疏肝方组给予中药灌胃0.4ml/天(1.75g/m1共计含生药0.7g),同时于第1、3、5天腹腔注射0.9%NaC10.5ml。DDP+中药组给予每日中药灌胃,同时分别于第1、3、5天腹腔注射DDP0.5ml。共干预14天。每日记录小鼠精神状态、活动状况、毛发饮食及大小便情况,每天称取小鼠体重,测肿瘤体积。于第15天摘眼球取血,剥取肿瘤称重,计算抑瘤率、肺转移抑制率等。采取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E2、T含量。   结果:   1、体外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48h、72h,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顺铂组均可以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差异明显(p<0.01),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与顺铂组差异不明显(p>0.05)。   2、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能抑制肿瘤生长,差异明显(p<0.01)。与中药组相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平均瘤重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均能显著抑制肿瘤的自发性肺转移(p<0.05或p<0.01)。   4、实验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DDP组小鼠体重均明显减轻,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及DDP+中药组小鼠体重均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较小(p<0.05)。   5、与模型组相比,各组血清IL-2含量均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1);与DDP组相比,DDP+中药组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IL-10显著降低(p<0.01);与中药组和顺铂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IL-10均显著降低(p<0.01);与顺铂组相比,中药组IL-10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   6、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2显著降低(p<0.01);与顺铂组和中药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E2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T显著升高;与顺铂组和中药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T表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2/T显著降低(p<0.01);与顺铂组和中药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E2/T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补肾疏肝方含药血清可以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   2、补肾疏肝方可以显著抑制小鼠Lewis肺癌生长,并与顺铂联合有协同作用。   3、补肾疏肝方可以调节荷瘤小鼠体内免疫及内分泌平衡,这可能是本方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   4、补肾疏肝方可以提高小鼠生活质量,减轻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高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与脑动脉硬化程度、血瘀证的相关性,丰富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动脉硬化的研究。  方法:  1、前瞻性纳入2016年02月
目的:观察疏降和胃I号方(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化裁)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客观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初步探讨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反流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