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银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47%。因其病情慢性和极易复发的特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究其原因,系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限制了有效治疗手段的探索开发。因此,加强对寻常银屑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肿瘤坏死因子 alpha 诱导蛋白 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银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47%。因其病情慢性和极易复发的特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究其原因,系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限制了有效治疗手段的探索开发。因此,加强对寻常银屑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肿瘤坏死因子 alpha 诱导蛋白 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rotein 3,TNFAIP3),又称锌指蛋白A20,是一种广泛诱导性表达于胞浆中的蛋白,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发挥负性调解作用。TNFAIP3在多种免疫细胞的分化与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在银屑病领域,目前研究认为TNFAIP3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疗效有关。既往研究报道TNFAIP3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差异,但研究结果不一。而TNFAIP3在银屑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发挥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从临床标本以及银屑病小鼠模型的角度出发,从不同层次来研究TNFAIP3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是否参与TNF-α抑制剂的抗银屑病治疗反应。对象1.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23例PASI评分大于10的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25名健康对照组被试。2.选取7-8周龄,体重20±2g,雄性Bab/c小鼠背部剃毛。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小鼠6-8只),对照组:外用凡士林软膏6天;外用咪喹莫特(Imiquimod,IMQ)组:连续涂抹咪喹莫特6天;IMQ+对照抗体组:连续涂抹咪喹莫特6天,并于第0天和第3天腹腔注射200 μ g鼠IgG rat对照抗体;IMQ+TNF-α抑制剂组:连续涂抹咪喹莫特6天,并于第0天和第3天腹腔注射200ug鼠TNF-α抑制剂。在实验第7天分别取小鼠血清,外周血PBMC,皮损,脾脏进行检测。方法1.应用RT-PCR方法分别测定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mononuclear blood cell,PBMC)中 TNFAIP3 mRNA 的相对表达量。2.采用咪喹莫特乳膏建立小鼠银屑病模型,对照组涂抹凡士林乳膏。3.观察4组小鼠皮肤改变,记录改良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4.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四组小鼠皮肤病理改变。5.应用RT-PCR方法分别测定四组小鼠外周血PBMC中TNFAI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6.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四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在组间水平差异。7.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和银屑病小鼠中脾脏细胞中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8.应用ELISA法测定四组小鼠血清中JNK、ERK1/2、P38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的TNFAI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建立成功,银屑病治疗药物TNF-α抑制剂能抑制小鼠银屑病样皮炎的发生发展以及抑制银屑病小鼠皮损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和炎症细胞浸润。3.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组外周血PBMC中TNFAIP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而TNF-α抑制剂可以上调小鼠外周血PBMC中TNFAIP3的表达量。4.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组外周血中Th1和Th17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上升,银屑病小鼠脾脏中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也明显上升;TNF-α抑制剂可下调小鼠血清中Th1和Th17细胞因子的表达量。5.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病小鼠外周血磷酸化p3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TNF-α抑制剂可抑制p38 MAPK通路的激活。结论1.TNFAIP3在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以及银屑病小鼠外周血PBMC中均呈低表达,其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银屑病小鼠外周血PBMC中TNFAIP3的低表达伴随着Th1,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升高和p38信号通路激活,表明TNFAIP3在银屑病的调节作用与T细胞亚群分化和p38信号通路有关。3.TNF-α抑制剂可能通过上调TNFAIP3,抑制Th1/Th17亚群分化和p38信号通路激活,从而干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
其他文献
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尽管目前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待攻克的难关。压力应激蛋白TRIB3(Tribbles Homologue 3)包含Ser/Thr激酶结构域却无激酶的催化活性,其生物学功能通常主要依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我们前期探索TRIB3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在不同肿瘤中该蛋白通过与多种重要促癌蛋白
第一部分心脏手术患者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SPD)对术后谵妄(POD)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前瞻性地分析了 186例2019年5月22日至2019年7月29日行择期心脏瓣膜手术的成年患者。研究者术前1d访视入组患者,分别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能力评估(MoC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法评估患者术前认知功能和最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术后1-7
第一部分:骨水泥固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氨甲环酸使用方法研究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出血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问题。目前研究表明,氨甲环酸(TXA)的静脉或局部注射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有效止血,但其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寻优于目前骨水泥固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的止血方法。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218例需行单侧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被随机分为4
第一部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风险研究目的和内容:正确识别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易发生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高风险人群十分重要。目前由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nd A
[研究目的]深低温停循环(DHCA)是心脏大血管外科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方式。DHCA术后短暂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极大程度上威胁着心外手术患者的预后。目前人们对DHCA导致脑损伤的病因机制仍知之甚少,临床上缺乏针对DHCA相关脑损伤有效的治疗及预防策略。本研究拟通过揭示DHCA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环状RNA(circRNA)表达谱的变化,探索circRNA在DHC
目的:高血压是一种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疾病。近年来有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参与高血压病理过程,但其机制尚未阐明。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方式之一,本课题组前期发现高血压人群中输卵管糖蛋白1(Oviductalglycoprotein 1,OVGP1)启动子区cg20823859位点甲基化程度降低,在高血压人群血浆和大鼠球囊损伤血管重塑模型中OVGP1表达上调。然而,OVGP1参与血压调节
背景和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是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CVD一级预防的根本措施,身体活动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MET)衡量清醒时的活动强度,可将身体活动划分为久坐行为(≤1.5 MET)、低强度身体活动(1.6-2.9 MET)、中等强度身体活动(3.0-5.9 M
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首要病因。通勤相关的身体活动是日常身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西方人群的研究表明,积极通勤方式与CVD发病及死亡风险降低相关。然而,选择积极通勤方式可能增加个体大气污染暴露水平。部分欧美国家证据提示,大气污染不会抵消积极通勤所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但是,由于通勤方式、环境因素与疾病谱的差异,其结果不能
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背景:推动“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而衰弱作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阻碍,需要尽早识别并尽快干预。当前,利用电子病历识别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拟联合机器学习和电子病历技术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方法:本研究入组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年龄≥65岁首次入院患者47349例作为训练集
第一部分探索左束支起搏心电图形态与解剖位置、电学同步性的相关性背景: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其可行性和短期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关于不同部位的LBBP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却知之甚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部位LBBP的电生理特征。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68例自身QRS时限正常且成功接受LBBP植入的患者。根据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