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楸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机理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东北地区三大硬阔树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林业生产上以实生繁殖为主,但是胡桃楸种子具有深休眠的特性,导致其萌发率低,无法达到生产的需求,因此采用组织培养离体快繁的途径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生长性状一致的苗木。但是在胡桃楸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极易发生褐化,导致外植体生理功能衰退,褐化已成为限制胡桃楸离体快繁获得再生植株的一个瓶颈。因此,本研究以胡桃楸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对其离体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从生理学及细胞学角度探讨茎段在褐化前后生理代谢水平酶的动态变化及外植体的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同时,选取不同褐化程度的外植体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外植体褐化相关的差异基因,并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该研究成果为胡桃楸离体快繁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对胡桃楸带芽茎段进行离体培养时,0.1%Hg Cl2消毒10 min的效果是最好的,并且在初代培养基中添加Na2S2O3(1.0,2.0,3.0,4.0,5.0)mg/L、2%PVP(1.0,2.0,3.0,4.0,5.0)mg/L、AC(1.0,2.0,3.0,4.0,5.0)mg/L、VC(1.0,2.0,3.0,4.0,5.0)mg/L抗褐化剂后外植体褐化程度显著下降,胡桃楸离体培养过程中加入3 mg/L的AC和5 mg/LNa2S2O3效果最好;通过测定不同培养阶段的茎段体内酶活性,发现褐化的外植体体内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未褐化外植体,PPO的活性呈现先上升的趋势是因为机械损伤造成底物浓度的增加和与底物接触的机会增多,随着底物逐渐被消耗和产物的增加,PPO活性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PPO与外植体的褐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保护酶POD和SOD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因为逆境原因造成POD和SOD活性上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活性氧平衡遭到破坏,抑制了POD和SOD活性,又呈现下降的趋势;MDA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膜质过氧化增加,酚与酶的区域性分布被破坏,加重了外植体的褐化;徒手切片显示细胞褐化发生后,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中沉积着大量的褐色物质。2.通过对不同褐化程度的胡桃楸茎段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16398条平均长度为1439.30bp的非冗余Unigene。通过Blastx将所有的Unigene依次比对到蛋白数据库中,注释到Nr数据库Unigene数量最多(45002条,51.83%),KEGG数据库注释到的数量最少,(21716条,25.01%);CKvs M、CKvs T、Tvs M三组分别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为18382个、6942个和15452个,CKvs M和Tvs M上调基因远高于下调基因;GO功能分类注释CK和M组,主要有3639个功能,富集到KEGG 124条pathway;CK和T组共得到3723个功能注释,富集到KEGG123条pathway,T与M组共得到3398个功能注释,富集到KEGG 124条pathway,其中苯丙烷的合成和花青素的合成在胡桃楸外植体褐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共得到37个与褐化相关的基因,从差异表达基因中随机筛选出15个(PAL、PAL1、CCR、HCT、POD1、POD4、POD12、、POD42、POD51、CAD1、CAD9、BGLU42、UGT9、UGT1)与褐化相关的关键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其表达量与转录组结果变化趋势相似。3.苯丙烷合成途径在胡桃楸组培褐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转录组数据筛选出苯丙烷合成重要的基因HCT和POD4,成功克隆并分别命名为Jm HCT和Jm POD4,长度分别为873 bp和417 bp,通过系统进化分析与核桃亲缘关系近。胡桃楸不同褐化程度组织中Jm HCT基因在第9 d的表达量较高,当外植体受到机械损伤使底物含量增加,所以Jm HCT基因的表达量先上升,底物酚类物质被不断的消耗,所以后又呈现下降的趋势。Jm POD4基因在第6 d的表达量最高,与酶活性的测定结果相一致,Jm POD4基因前期的升高是因为机械损伤造成的逆境引起的,随着活性氧的积累和产物的积累抑制了Jm POD4基因的活性,所以Jm POD4基因的表达量先上升再下降。综上所述,胡桃楸的外部形态、内部细胞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内部基因的表达对褐化胁迫进行了响应。随着褐化程度的加深,外植体外部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黑褐色;内部的酶PPO、POD和SOD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差异基因富集到与褐化相关2条通路中苯丙烷的合成和花青素的合成,共得到37个褐化相关的基因。在培养基中加入抗褐化剂是有效降低褐化的的方法,抗褐化剂可以有效降低PPO的活性,并且可以加大对氧的溶解,从而降低褐化的发生。
其他文献
我国首次把负面清单纳入RCEP投资协定,彰显了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提升,积极参与RCEP投资规则的构建则能体现我国参与全球高标准经贸投资规则制定的能力。目前RCEP投资协定中的争端解决机制没有建制,根据规则安排需缔约国后续讨论协商制定,以RCEP投资协定第十八条工作计划第一款为基点,对未来协商谈判制定投资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建议。
电影《钢琴家》是由波兰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战争片,该片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存活的故事。与我们常见的战争片不同,《钢琴家》没有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热血沸腾的人物对白,它仅仅是从男主的视角出发,以近乎平淡的叙事手法就能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文章从影片视听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剖析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油气开采力度,在很大程度上环境造成了破坏。对于油气开采工作来说,为了能够实现节能降耗目标,需要针对油气集输联合站进行重点管理,尽可能的协调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积极应用先进的油气运输技术,使油气开采以及运输效率得到提升。本文主要针对油气集输联合站阐述了节能降耗的相关策略。
肠息肉病机错综复杂,通过对厥阴病病机及临证特点的探讨,认为肠息肉病位当属厥阴,病机重在阴阳气不相顺接、气机升降失常,终表现为肝风内扰、寒热错杂之象。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组方用药酸苦合法、寒温并用,能温清并补,同时重用酸收以突出敛肝息风之功,恰合肠息肉之病机,因此治疗上可用乌梅丸加减化裁。举病案2则以为例。
报纸
通过剖析以黄桑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区民宿地域性设计,对相关的民宿地域性设计理论及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论文梳理了民宿地域性设计的基础条件,对比了两种不同旅游资源下的民宿设计特点,详细分析了案例——“东篱杂院”的设计逻辑与思路,总结了自然风景旅游区民宿设计的地域性设计优势与设计策略。
为探究不锈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柱(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filled stainless steel tube, UHPCFSST)的抗震性能,研究长细比、轴压比、径厚比和内置钢骨参数的影响,对6根UHPCFSST柱试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实测试件的滞回曲线,观察试件破坏形态,分析各参数对试件滞回性能、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的影响规律。试验
以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项目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的“三表”局限性。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深度教学”的相关文献,并对文献甄别、归类、统计、阅读和分析,梳理当前的研究成果和代表性观点,为指向深度教学的项目学习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目的 通过观察健脾益肾泄浊汤大鼠灌肠的含药血清对人结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效果,探讨该方灌肠对肠道机械屏障的影响。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低剂量中药灌肠组、中剂量中药灌肠组、高剂量中药灌肠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予灌肠,低、中、高剂量组按1∶2∶4分别予0.4、0.8、1.6 mL中药灌肠,每次保留30 min,每天早晚2次,疗程5 d,于末次灌肠1 h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后
目的 分析在儿童重症肺炎诊断中进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例儿童重症肺炎患儿进行研究,其中5例死亡患儿作为死亡组, 195例好转患儿作为好转组。两组患儿均接受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IL-6检测及痰培养、胸水检测。分析两组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治疗第1、3、7天及转出/死亡当天)C反应蛋白、D二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