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准社会交往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ch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它在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信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迅速、便捷、多元,更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准社会交往是在媒介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它最早发生在大众媒介时代的受众和媒介人物之间,是基于电子媒介发展的新场景特征而形成的。受众在通过大众媒介接触媒介人物的时候,会对其喜爱的角色产生特殊的依恋,把他们当做在现实社会中真实面对的人物一样,形成一种在想象中的社会交往,这种交往和真实的社会交往是有区别的,只是受众单方面的亲密感,并不存在双向互动。随着如今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在以社交媒体为背景的媒介环境下,受众与媒介人物之间的这种准社会交往发生了改变,有了新的形式和特点。本研究基于准社会交往理论,在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深度访谈、线上参与式观察等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和媒介人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分析社交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新浪微博、百度贴吧以及网游媒体等社交媒体,从准社会交往的呈现与受众表达、新时代特点等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准社会交往根据媒介人物性质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与真实人物的准社会交往、与虚拟角色的准社会交往以及与拟人化账号的准社会交往,在这三种准社会交往情况下各有不同表现以及不同的受众表达。同时,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准社会交往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特性,表现在受众与媒介人物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准社会交往程度更高、单方面的准社会交往有了双向互动的可能、形成虚拟社群并催发了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的发展、相较传统媒体环境下产生了消极的准社会交往以及跟传统媒体时代相比现在的准社会交往变得更加脆弱这五个方面。最后,本文对准社会交往的两种范式和合理性进行了探讨,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全新媒介环境下的准社会交往打下基础。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本研究相关背景和概念进行介绍,并综述了学界当前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分析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第三部分主要是分类研究受众与不同媒介人物的准社会交往表现以及受众表达;第四部分是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准社会交往表现出的新特征;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正>目的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心肌复极异常,特征为ECG上QT间期延长和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风险增加。LQTS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晕
会议
在歌唱类选秀节目中设置文化知识评委经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最著名的案例当数若干年前余秋雨在央视青歌赛上留下的骂名--卖弄知识。收视率的走势图显示:每当选手回答文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教育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手段。它需要外在的和谐民主的集体氛围,需要以多样
在轮番出台的调控政策下,杭州二手房市场交易热度已有“退潮”,不过实际购房需求依然不少,而学区房更是“一枝独秀”,其火热程度比往年更甚。据一些中介的成交数据显示,3、4月份以
报纸
谣言自古有之,现在尤甚。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加深,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社会民众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分享他人的看法和表达自己
为了提高温泉旅游文本英译质量,在功能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调查表法,以在美国的英语本族语者为受访对象,对有代表性的辽宁温泉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本在以母语为英语的受众中
民愤能否作为酌定量刑情节是刑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将民愤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违背刑法基本原则,应予摒弃。持赞同意见者认为民愤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并不
珠江三角洲土壤重金属高含量区与第四系分布区高度吻合,其中Cd元素的环境效应最为显著。珠江三角洲主要受西江和北江控制,因此,本文以西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西江流域上游至下游悬浮物,自然地表层及深层土壤和不同沉积相分区的自然林地土壤剖面样品进行元素含量分析,形态分析,矿物学分析等,总结并讨论了西江流域悬浮物及土壤样品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富集程度及影响因素;探讨了不同沉积相分区成土过程中重金属的地球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城郊失地农民”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主体的“新市民”群体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与档案馆作
本文将媒体泛娱乐化看做现代技术时代下新的异化形式,从西方学者对媒体批判理论的看法入手,研究媒体泛娱乐化。概况媒体泛娱乐化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今媒体泛娱乐的现状,从哲学、经济、受众心理多个角度分析媒体泛娱乐化的出现原因,将媒体作为技术性文化的一种,进行哲学探讨。分析媒体泛娱乐带来的困境,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反思媒体泛娱乐化,最后提出从个人层面、媒体自身层面、社会层面来解构媒体泛娱乐化的方法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