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同季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目的:探讨不同季节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08年8月至2016年2月共2 363例初次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男653例,女1 710例;年龄17~91岁。术后3~5天常规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排查血栓。按手术季节和年龄(≥65岁、<65岁)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术后DVT和症状性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春夏秋冬四季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5.85%、14.92%、17.88%和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春、夏、秋、冬四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19.09%、15.67%、18.11%和2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春、夏、秋、冬四季节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13.48%、14.17%、17.73%和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春、夏、秋、冬四季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55%、3.78%、4.97%和 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5);春、夏、秋、冬四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症状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88%、4.24%、4.94%、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春、夏、秋、冬四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31%、3.33%、4.99%、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组术后DVT的发生率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18.49%、16.61%、22.07%、2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症状性DVT发生率分别是4.38%、4.43%、5.72%、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而年龄<65岁组术后DVT的发生率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分别为12.46%、12.68%、11.39%、12.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DVT发生率分别为2.49%、2.93%、3.80%、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季节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不同,冬季DVT发生率最高。但季节对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影响主要出现在65岁以上患者。第二部分:关节置换术后疼痛评分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系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评分与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结合前瞻的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共计1 445例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5天行双侧下肢静脉造影,造影前当天早上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分。VAS评分范围(0~10分,(0~3)分表示轻度疼痛,(4~10)分表示中重度疼痛。前瞻研究选自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的343例初次单侧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或出院前,术后6周和术后3月时分别行彩超检查,并对患者采用VAS疼痛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白天痛、夜间痛、静息痛和活动痛。结果:回顾分析1 445例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男性439例,女性1 006例,平均年龄64.98 岁。其中 233 例(16.12%)DVT 患者,1 212 例(83.88%)非 DVT 患者。DVT组VAS评分3.34±1.43,非DVT组VAS评分2.97±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疼痛组900例,DVT发生率13.00%;中重度疼痛组545例,DVT发生率2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S评分与血栓发生率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86,P<0.01。前瞻研究共计343例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或出院前,术后6周和术后3月的DVT组和非DVT组的白天痛、夜间痛、静息痛和活动痛VAS评分进行分析,在术后第7天时DVT组和非DVT组在白天痛和活动痛的VAS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两个P值都<0.001),其它没有统计学差异。分别按照白天痛、夜间痛、静息痛和活动痛VAS评分分为轻度疼痛组和中重度疼痛组,白天痛和活动痛的轻度疼痛组和中重度疼痛组在术后第7天时的DVT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两个P<0.05),其它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评分与血栓发生存在很大的相关性,DVT组的疼痛评分高于非DVT组,并且中重疼痛组的DVT发生率高于轻度疼痛组。在疼痛与DVT的关系中,术后第7天的白天痛和活动痛意义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