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特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la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之一,埃里克·欧林·赖特一直致力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研究。赖特主张,阶级分析方法仍是我们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最基本方法。但他认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过于抽象化,不能很好地解释新的社会现实问题,因此,赖特强调我们要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加以修正、补充,为其建立精细的微观基础,以适应当今世界的现实需要。在充分借鉴当代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赖特运用逻辑分析、数学模型、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澄清和重新阐述,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提出了他自己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赖特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建构他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理论。首先,赖特对“阶级”进行了概念约束,用新的概念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中间阶级”,提出了“阶级关系内的矛盾定位”理论。其次,在此基础上,赖特对罗默的以剥削为基础的阶级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确立了四种生产性资料的剥削,即劳动力剥削、生产资料剥削、技术剥削和组织资产剥削,并建立了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第三,赖特并不满足于理论上的创建,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他对其理论进行了经验论证,以证明他的阶级理论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最后,赖特提出了他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即“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并从政治、交换、生产三个领域来论证阶级妥协的可能性。可以说,无论是对西方国家还是对中国,赖特的阶级结构理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拓展了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路,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为我国的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借鉴。当然,这并不是说赖特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着许多局限性,如对“多重剥削”的分析存在缺陷,其经验调查的范围具有片面性,等等。
其他文献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向着工业化、城市化和高福利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也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或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但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
“西化”是指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质变的过程,是“和平演变”的同义语。“西化”和抵御“西化”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产物,只要社会主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深刻变迁,社会各个层面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无论是表面的社会现象还是深刻内在的社会结构,都在时刻变化发展。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剧烈、变
通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和心智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其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基本要素是:人与社会、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以培养世界公民为目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变革及对早中期西马文化批判理论的影响。马克思的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其革命性表现在对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及生存世界的关注。青年的马克思信
韩愈是儒家道统说的倡导者,其哲学思想皆源自对儒家经典著作的总结和发展。其“道”“德”思想不仅仅是对“仁”、“义”、“礼”、“智”、“信”、“博爱”、“君为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