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之一,埃里克·欧林·赖特一直致力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研究。赖特主张,阶级分析方法仍是我们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最基本方法。但他认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过于抽象化,不能很好地解释新的社会现实问题,因此,赖特强调我们要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加以修正、补充,为其建立精细的微观基础,以适应当今世界的现实需要。在充分借鉴当代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赖特运用逻辑分析、数学模型、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澄清和重新阐述,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提出了他自己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赖特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建构他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理论。首先,赖特对“阶级”进行了概念约束,用新的概念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中间阶级”,提出了“阶级关系内的矛盾定位”理论。其次,在此基础上,赖特对罗默的以剥削为基础的阶级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确立了四种生产性资料的剥削,即劳动力剥削、生产资料剥削、技术剥削和组织资产剥削,并建立了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第三,赖特并不满足于理论上的创建,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他对其理论进行了经验论证,以证明他的阶级理论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最后,赖特提出了他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即“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并从政治、交换、生产三个领域来论证阶级妥协的可能性。可以说,无论是对西方国家还是对中国,赖特的阶级结构理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拓展了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路,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为我国的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借鉴。当然,这并不是说赖特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着许多局限性,如对“多重剥削”的分析存在缺陷,其经验调查的范围具有片面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