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一方面硝化作用为植物提供了可被直接吸收利用的氮,另一方面硝化过程中产生的NO3--N易于通过淋溶方式损失,降低氮素利用率的同时造成水体环境的污染。影响硝化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水分,外源氮输入等等。本研究选取华西雨屏区三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林地、旱地和水田)(简称“三种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培养和室外定位培养的方法,研究水热条件变化、外源氮输入以及氮沉降对硝化作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温度和湿度显著影响硝化作用的进行。在不考虑温度的影响下,在20%FWC-80%FWC的水分含量范围内,三种土壤(林地、旱地和水田)硝化速率均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硝化速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水分含量为65.1%FWC. 62.8%FWC和71.8%FWC,随着水分含量的继续增加,三种土壤硝化速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温度变化对硝化作用的影响和水分变化对硝化作用的影响有类似的效果,在5-35℃范围内,三种土壤(林地、旱地和水田)硝化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化速率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5.7℃、26.3℃和27.8℃,随着温度的继续增加,硝化速率呈下降趋势。温度和湿度对硝化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在25℃+60%FWC条件下,三种土壤硝化速率最高,表明在该水热组合条件下,三种土壤的硝化作用最强烈,25℃+60%FWC的水热组合是该区域土壤硝化作用的最适水热组合。(2)外施氮源对三种土壤(林地、旱地和水田)硝化作用都呈现出促进作用,且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硝化作用强度也有所增加。对不同浓度间硝化速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浓度的增加对林地土壤硝化作用的促进效果不显著,而显著促进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的硝化作用。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林地土壤硝化速率呈下降趋势,旱地土壤呈现出下降(NO和N5)和先增加后降低(N10、N20和N30)两种变化趋势,而水田土壤则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整个培养期间,林地土壤硝化速率只在前7天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n=15),水田土壤在培养的第1天、21天和30天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n=15),而旱地土壤在各培养天数内都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n=15)。三种土地利用土壤中,不同氮源间硝化速率差异不显著。(3)三种土壤(林地、旱地和水田)净累积硝态氮含量随沉降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三种土壤净累积硝态氮含量均在6月最高,表明三种土壤硝化作用在6月最强烈的,随着沉降量的增加,净累积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三种土壤中,在净累积硝态氮大于0时,不同沉降浓度下硝态氮含量的大小为:N30>N20>N10 >N5>N0,当净累积硝态氮小于0时,不同沉降浓度下硝态氮含量的大小为:N0> N5>N10>N20>N30。(4)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硝化作用的进行,对三种土壤硝化速率进行比较得出:旱地土壤硝化速率最高,水田次之,林地硝化速率最低,表明三种土壤中,旱地土壤硝化速率较强烈,水田土壤次之,林地土壤相对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