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以及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以期早期发现和干预IM伴肝功能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IM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对IM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56例伴肝功能损害的IM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102例住院患儿,男女比例为2.29:1,男多于女。年龄分布在8个月~12岁10个月,平均年龄为(4.75±2.82)岁。3~7岁组人数最多。IM发病高峰为秋季。2、IM患者临床症状中,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为IM典型的三联征。咽峡炎,肝肿大和眼睑浮肿的发病率年幼儿大于年长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3、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CRP、PCT、铁蛋白升高在年长儿组比在婴幼儿组中更为常见。血清ALT和AST的值婴儿期组均明显低于年长儿组,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转氨酶出现升高的趋势。4、IM主要并发症包括肺炎,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其他血液系统问题。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肺实质损害性肺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存在肝功能损害的IM患者的年龄有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大,肝损伤的可能性越大。发病季节因素在合并肝功能损害的IM患者中有统计学差异,秋季发病率最高(81.80%),春季其次,且与夏季及冬季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越长,发热时间越长,肝损伤的可能性越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组与中度及重度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考虑病情较重的患儿更易发生肝功能损害。结论1.IM的住院患儿主要是以学龄前儿童为主,3到7岁组最多。绝大多数的患儿伴有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等临床表现。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预后良好。2.IM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与患儿的年龄、季节、发热持续时间、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临床上一般采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临床上应该对于存在严重并发症的病例特别注意,早期诊断与干预IM伴肝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