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呐喊》杨译本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呐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其首篇《狂人日记》一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篇之作,所以谈到中国现代文学,绕不开的一本小说集就是《呐喊》。《呐喊》也被国内外很多学者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中杨译本被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因此笔者选择杨译本《呐喊》作为研究对象。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是在目标语语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语读者而生产的文本,决定翻译过程的核心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该以实现翻译目的为最高准则。  本论文在德国功能目的论观照下,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呐喊》杨宪益夫妇译本进行研究,旨在分析该翻译活动都有哪些参与者、他们各自又起到了什么作用、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什么、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是否有助于实现译文的翻译目的,以及是否符合目的论三原则的要求。研究发现:参与《呐喊》杨译本的主要有外语出版社、杨宪益夫妇和目的语读者;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以及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在处理语言层面的问题时,采用了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方法,在处理文化层面的问题时,用了归化、异化、音译、加注、省略等翻译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与方法,符合目的论三原则的要求,成功地实现了译文的预期目的。该译本的成功,对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有较大启迪意义。
其他文献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自明清以来,其翻译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在《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怎样才能使他的翻译保留原作的内涵,怎样使他的译本通俗易懂,这些都涉及到翻译方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杰出的社会学家。作为贯穿米尔斯思想的暗线,“知识分子”话题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他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线索,也为后来一些社会
鲁迅曾经把1917年出版的周瘦鹃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夸为“文坛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作为“鸳鸯蝴蝶派”主要代表人物,周瘦鹃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近
《红浮萍》是华裔女作家李彦的一部优秀的作品。它描写了家族三代女性在20世纪的中国如何与命运抗争追求幸福的过程,小说传达了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自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