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问题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意识形态凝聚力是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一,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满足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发展的需要,对群体成员之间进行宣传与教化时所产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各个时期对于各国的执政党而言,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能够实现和保持强大的凝聚力,直接关乎到执政党的执政有效性、关系到国民对指导思想的认同、关系到整个国家建设的兴衰成败。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创造性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些重大的成就极大提升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的过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提升,经历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中央集体的传承与延续。建国7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得到明显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总结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成就时着重指出: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现了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的根本宗旨,推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程,发展和繁荣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主体、立场、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积累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因此,研究总结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历史经验,梳理建国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误以及有待提升和改善的方面,这对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果,继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习总书记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4年2月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1次会议、10月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2015年12月视察解放军报社的重要讲话、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6年4月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议等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进行重要论述。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要求,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2018年4月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激烈性,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的迫切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的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和亟待解决的短板,需要我们从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形成合力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总结建国7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基本经验,梳理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失误问题不足和仍需改善的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具体途径。
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为目标,沿着以下逻辑顺序展开:首先阐述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基本内涵、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梳理和回瞻建国70年以来中国关于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特点和历程;系统总结我国建国70年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持续提升的十大基本经验;客观分析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方面的失误、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理性借鉴世界其他典型国家在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维护和提升方面的基本做法;在此基础上,从我国新时代的国情出发探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实现途径。具体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基本概念阐释。本章是整篇论文的出发点和基本理论基础,主要厘清了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理论,阐释了法国思想家特拉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列宁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以及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着重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基本内涵、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
第二章建国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历程回瞻。本章着重从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以及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阶段论述建国70年来我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方面的历史过程、主要特点、主要举措。在改革开放前,成立不久的新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完善新的意识形态机构等措施,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又经历了社会主义道路转折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和改革进入深水区三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确立了新的逻辑起点,推出了新的建设举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第三章建国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基本经验。本章从价值信仰、领导力量和具体战略三个层面,探索总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十大经验。即:一、始终坚信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就没有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二、始终把“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立场;三、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根本经验;四、始终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凝聚思想和力量;五、始终重视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理论;六、始终重视提高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本领;七、始终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八、始终重视引导社会舆论提升意识形态认同;九、始终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方式手段创新;十、始终注意营造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文化氛围。这其中一、二属于价值信仰层面,三、四属于领导力量层面,五至十属于具体战略层面。
第四章建国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不足与失误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建国70年的历程中,1978年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失误、教训,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第五章世界典型国家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措施。意识形态是世界各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核,也是普遍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维系纽带,是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支撑作用。本章主要分析了世界典型国家美国、法国、俄罗斯、新加坡,在提升本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做法上的特点和可借鉴之处。
第六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提升路径。本章是整篇论文的归宿,主要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目的的视角,探索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途径。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提升路径要遵循信仰凝聚、价值观凝聚、理论凝聚、文化凝聚、舆论凝聚、制度凝聚六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形成一整套策略,科学开展和实施。
总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需要党、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提升,进入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国十四亿人民的思想紧密的凝聚起来,形成强大无比的前进定力,这种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创造性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些重大的成就极大提升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的过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提升,经历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中央集体的传承与延续。建国7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得到明显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总结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成就时着重指出: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现了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的根本宗旨,推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程,发展和繁荣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主体、立场、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积累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因此,研究总结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历史经验,梳理建国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误以及有待提升和改善的方面,这对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果,继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习总书记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4年2月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1次会议、10月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2015年12月视察解放军报社的重要讲话、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6年4月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议等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进行重要论述。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要求,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2018年4月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激烈性,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的迫切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的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和亟待解决的短板,需要我们从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形成合力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总结建国7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基本经验,梳理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失误问题不足和仍需改善的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具体途径。
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为目标,沿着以下逻辑顺序展开:首先阐述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基本内涵、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梳理和回瞻建国70年以来中国关于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特点和历程;系统总结我国建国70年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持续提升的十大基本经验;客观分析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方面的失误、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理性借鉴世界其他典型国家在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维护和提升方面的基本做法;在此基础上,从我国新时代的国情出发探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实现途径。具体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基本概念阐释。本章是整篇论文的出发点和基本理论基础,主要厘清了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理论,阐释了法国思想家特拉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列宁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以及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着重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基本内涵、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
第二章建国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历程回瞻。本章着重从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以及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阶段论述建国70年来我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方面的历史过程、主要特点、主要举措。在改革开放前,成立不久的新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完善新的意识形态机构等措施,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又经历了社会主义道路转折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和改革进入深水区三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确立了新的逻辑起点,推出了新的建设举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第三章建国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基本经验。本章从价值信仰、领导力量和具体战略三个层面,探索总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十大经验。即:一、始终坚信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就没有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二、始终把“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立场;三、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根本经验;四、始终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凝聚思想和力量;五、始终重视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理论;六、始终重视提高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本领;七、始终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八、始终重视引导社会舆论提升意识形态认同;九、始终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方式手段创新;十、始终注意营造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文化氛围。这其中一、二属于价值信仰层面,三、四属于领导力量层面,五至十属于具体战略层面。
第四章建国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不足与失误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建国70年的历程中,1978年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失误、教训,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第五章世界典型国家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措施。意识形态是世界各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核,也是普遍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维系纽带,是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支撑作用。本章主要分析了世界典型国家美国、法国、俄罗斯、新加坡,在提升本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做法上的特点和可借鉴之处。
第六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提升路径。本章是整篇论文的归宿,主要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目的的视角,探索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途径。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提升路径要遵循信仰凝聚、价值观凝聚、理论凝聚、文化凝聚、舆论凝聚、制度凝聚六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形成一整套策略,科学开展和实施。
总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需要党、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提升,进入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国十四亿人民的思想紧密的凝聚起来,形成强大无比的前进定力,这种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