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LH反咬弓治疗前牙反咬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台湾东平牙科诊所门诊2010年1月收治的前牙反牙合患者1例,女性,19岁6个月,口腔卫生一般,牙周健康,功能检查正常,无口腔不良习惯。上颌正常,下颌前突,恒牙期,磨牙关系为近中,尖牙为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Ⅰ°,Spee曲线浅,下颌牙齿均前突,上前牙轻度拥挤,下前牙轻度散隙,上中线正常,下中线左偏约1mm。前面观为均面,闭唇不自然,颏部显紧张;侧面观为凸面型,下唇比上唇突。该患者运用LH矫治技术进行矫治,上颌采用LH Crossbite arch(LH反咬弓),下颌采用橡皮链关闭散在间隙,矫正后期使用颌间牵引来调整中线及咬合关系,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矫治疗程15.4个月。对该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1)上下颌骨基本保持原位,牙合平面也未发生顺时针旋转。SNA,SNB未发生明显变化,SNA减小1.0°,SNB减少1.5°,ANB增加0.5(°2)上牙轴U1/SN唇倾度由108.9°增加到113.2°,下牙轴L1/MP唇倾度由83.3°减小到82.9°,L1/NB由20.0°减小到15.0°(3)鼻唇角Cm-Sn-Ls减少17.0°、上唇倾角A’UL-FH增大3.5°,说明上唇突度矫治后减小了,突出的上唇得到了纠正,下唇倾角B’LL-FH也减少了8.5°,说明下唇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回收;ULP由5.0mm增加到6.5mm,LLP由8.0mm减小到7mm,上下唇突度得到改善;UL-E由-3.0mm增加到-2.0mm,LL-E由3.0mm减小到2.0mm,上下唇均已位于审美线内;颏沟倾角(Pg’B’-FH)由89.0°减少到83.0°;侧面角(G-Sn-Pg’)从183.0减少到174.0,发育完成的指标,从大于标准值改变至矫治后的数值更接近于标准值,说明上下唇的突度已改变良好;Z角由85.0°减小到79.0°说明相对凸出的下唇得到回收,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矫治后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LH反咬弓作为一种非依赖性的口内改正前牙反牙合的装置,,利用LH线本身的超弹性,及可形状记忆等特性,达到上颌前牙局部扩大之效果,快速地改正前牙反牙合,起到良好的矫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