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紧凑城市理念被认为是缓解城市无序蔓延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然而其生态环境效益还尚不明确。河岸带生境受水陆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交替影响往往会产生复杂的边缘效应,因此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和经济价值,也更易受城市用地建设的扰动而发生剧烈变化。在城市中,连续的绿色生境廊道往往是稀有且珍贵的,因此依托河流形成的河岸带生境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的意义重大。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紧凑城市理念被认为是缓解城市无序蔓延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然而其生态环境效益还尚不明确。河岸带生境受水陆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交替影响往往会产生复杂的边缘效应,因此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和经济价值,也更易受城市用地建设的扰动而发生剧烈变化。在城市中,连续的绿色生境廊道往往是稀有且珍贵的,因此依托河流形成的河岸带生境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的意义重大。已有研究表明,流域尺度上的城市扩张会对河岸带生境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目前还不清楚何种城市发展模式能更有效的支持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紧凑的用地发展与分散或扩张的模式相比,是否对河岸带生境质量具有潜在的正向影响,亦或者同样抑制了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厘清以上科学问题对未来以河岸带生物多样性提升为导向的城市用地规划以及河岸带生境的科学管护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汉江小流域武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紧凑城市理论、用地紧凑度评价以及河岸0带生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深入辨析了城市用地紧凑度以及河岸带生境的内涵,构建了城市用地紧凑度与河岸带生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城市用地紧凑发展背景下的河岸带生境质量评价实证研究,运用相关性分析与排序分析方法揭示了城市用地紧凑发展对河岸带生境质量的影响机制。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从土地的综合利用与集约发展程度视角出发,构建了由用地强度、用地形态与用地布局三个维度组成的城市用地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选取500m×500m格网尺度对汉江小流域武汉段进行用地紧凑变化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小流域内的用地紧凑性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研究区域内处于不紧凑与低度紧凑等级的格网数量最多,占总格网数量的52.23%。目前四环线内的城市用地发展较为紧凑,有76.1%的格网处于紧凑与高度紧凑等级。(2)从河岸带生境结构以及城市化对其影响的空间过程出发,构建了由本底生境、表征生境、潜在生境和生境威胁四个维度18个因子组成的城市河岸带生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37个样点展开田野调查。结果显示,46%的样点处于“好”与“较好”等级,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外的区域,“一般”等级的样点数8个,“较差”与“差”等级样点数为12个,均分布在三环以内区域。河岸带生境质量等级分布以三环线为界,在主城区与远城区之间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异。(3)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函数拟合分析和RDA分析方法探究了河段与子流域水平上的城市用地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两种尺度上,随用地紧凑度提升,河岸带综合生境质量均显著降低。但函数拟合分析表明,中度紧凑的用地发展模式对河岸带生境的负面影响较为缓和。(2)城市用地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尺度效应。无论是综合生境质量还是各单项生境质量指标,子流域尺度上的用地紧凑变化的影响均显著高于河段尺度。(3)表征生境质量是受用地紧凑变化负面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子。(4)在两种尺度上,开发利用强度、居住用地占比、容积率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均是影响河岸带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另外在河段尺度,路网密度也主导了生境质量的变化,而子流域尺度上,土地利用混合度对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5)用地形态与布局的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质量的影响较不显著,且河段尺度上的土地中心聚集度变化与子流域尺度上的分形维度指数与河岸带生境质量呈正相关。研究证明了在同等开发强度下,提升城市用地形态与布局紧凑度是协同城市化建设与河岸带生物多样性提升的有效策略。(4)结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城市紧凑用地发展背景下的河岸带生境规划策略,主要包含:(1)综合土地开发影响与自然水文过程,对城市汇水单元进行修复与重构;(2)基于纵向尺度上的生境连通性,将河岸带规划为生境封育型、生境保育型、生境复育型和生境重构型四大分区;(3)结合不同层级上小流域水文单元与城市规划单元的对应关系,为河岸带生境规划与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提供建议。最后,从用地强度管控、用地形态管控和用地布局管控三个方面,对以提升河岸带生境服务绩效为目的的小流域城市用地紧凑规划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升,现代社会对生活污水处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生物脱氮工艺虽然能够对污水中的氮元素进行有效的去除,但是存在着能耗过高,碳源不足等问题。而厌氧氨氧化工艺由于其低能耗、低COD需求等特点被视为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发展方向。厌氧氨氧化工艺有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以及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NA)两种实现途径,而其实现的关键均是NO2--N的稳定供应。相比于PNA工
2022年3月8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2022年第一批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中辰轻机自主研发“BG2000A精酿啤酒灌装四联机”成功入选。
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的不断发展,宏观层面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已经趋近于完善,物质空间层面历史信息的保存方法也逐渐形成科学体系。然而由于早期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房地产主导和大量投资的进入虽为历史文化街区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旅游绅士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使社会空间变得单一从而导致活力的衰退。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空间网络,保持街区的原真性,本研究旨在了解游憩社会活力形成机
本论文从快离子导体RbAg4I5的结构出发,探讨了快离子导体的导电模型和三维结构对电导率的影响,在快离子导体RbAg4I5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充分利用其高的离子电导率,结合有序的类光栅结构制备了高效、稳定的银纳米结构;发挥快离子导体对钙钛矿薄膜材料的界面修饰作用,探讨了对钙钛矿薄膜形貌、结构和晶粒的影响,进而影响钙钛矿电池器件的光伏性能。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真空热蒸发法制备了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石化污染场地土壤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场地周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危害。研究多环芳烃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对石化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源-汇关系识别和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展了PAHs的纵向淋滤及径流模拟试验,探究土壤总有机碳(TOC)、淋滤水量和温度等因素对PAHs在土壤中的迁移行
二次供水是一种解决市政管网供水压力无法满足高层建筑中的高楼层用户用水需求矛盾的辅助供水方式,是城市供水系统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已建的二次供水工程中容易出现管网漏损率高、水质安全无法保障、设备能耗过高、管理责任不清晰等问题。学者们针对二次供水水质安全以及系统漏损的研究卓有成效,但是对供水节能的工作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节能为重点,对武昌区老旧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及优化设计,为同类工
引言:根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系统,膈肌侵犯(diaphragmatic invasion,DI)通常被认为是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一种表现形式,几乎无法治愈。然而,有研究表明肝膈联合切除对于有膈肌侵犯的HCC病人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回顾与分析,比较无膈肌侵犯单独行肝切除术的HCC病人和有膈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城市内涝频发,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城市硬化面积过大、排水规划不合理、排水设施落后等均是造成城市内涝的根本原因,而排水规划作为设计排水系统的第一步骤显得及其重要,但传统的排水规划缺乏科学的内涝模拟计算,因此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准确、全面、科学的模拟,为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方案优选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
无人机是一种不载人的飞行器,其主要包含旋翼和固定翼以及混合翼几种类型。其中旋翼式无人机以其机动性强,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体积小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研中。旋翼式无人机中以四旋翼最为常见,本文以四旋翼无人机作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完整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包括了飞行控制软件的设计与研发,状态估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地面控制站的研发。研究了基于自抗扰控制的姿态控制,提高了姿态控制的抗扰动性能和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及军事发展战略的焦点逐渐向海洋领域延伸,其中水下目标/物体的探测技术备受重视。目前,关于水下巡航器、沉船、海底金属矿物、洞库等水下铁磁性物体常见的探测技术途径有声呐探测、激光/雷达探测、地磁异常探测等。其中水下目标/物体的回波因消音技术的发展而与海背景噪声非常接近,故声呐探测手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海水对高频电磁波具有屏蔽作用,所以激光/雷达等主动发射高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