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特大城市边缘区正经历着空间环境的剧烈变化,人地关系矛盾随之激化。“边缘区”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的概念,伴随特大城市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曾经的城市边缘区逐渐分化,部分地区已内融于特大城市核心区。与特大城市内核的长期演化和新城区从无到有的空间生产过程不同,其空间生产的历史继承性、快速性和高效性表现出多样性的物质空间形态、潜藏着多元化的动力机制、再现了时空异化的日常生活空间。在“空间的生产”理论背景下,基于历史性—空间性—社会性三元辩证统一的理论视角,本文以武汉市洪山区为研究对象,以“新兴城区”概念定义此类原城市边缘区,探索2000年以来,武汉市洪山区空间的生产特征、机制及效应。欲以透过洪山区,明确武汉市城镇化所走过的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及出现的问题。从主客观方面,重新审视和评估武汉市空间生产效率和效益,有利于理解我国城市发展作出的深刻转型,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基于现实问题思考,通过相关文献学习,指出“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解决特大城市边缘区快速推进过程中突显的社会—空间矛盾提供了新的理论菜单。因此,在“概念三元组”框架与地理学的格局—过程—机制—效应分析的内在统一下,提出了本文研究思路。第二章为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认知。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体系,从环境、机制和效应三方面概括中西方城市空间生产差异性特征。阐述新兴城区产生的时代背景,存在的空间特征和动力机制探讨。第三章为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环境及变化。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剖析洪山区空间环境变化过程。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武汉市洪山区国土空间规模发生了剧烈变动,区政府管辖范围逐渐向主城方向收缩,辖区内土地非农化特征明显,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内部组织快速更新,外部连接性增强,最终外化为三种不同的空间扩展形式。第四章为武汉市洪山城区生产主体及变化。以政府、企业和居民为研究对象,从身份、形式和路径三方面解读主体变化。研究表明,武汉市快速城镇化的内在需求引发洪山城区空间重组,随着城区属性从“以城带郊”向“城区”的转变,政府权力结构从垂直向水平方向变化,居民从村民向市民转变。乡镇企业市场经济改革引起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其(再)生产和分配方式改变了企业与“村民”之间的作用路径。最终形成了以权力主体—物质空间生产,市场主体—功能空间组织,社会主体与—社会空间建构为主要类型的空间生产网络。第五章为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机制。基于主体和空间环境关系,从政府—权力空间、企业—资本空间、居民—社会空间建构机制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武汉市洪山区物质空间是多主体相互作用下共同生产的结果。主体间的垂直性结构特征和水平性结构特征表现出空间尺度的差异性,即空间尺度越大,参与空间生产的主体越少,关系越简单;空间尺度越小参与空间生产的主体越多,关系越复杂,并最终趋向于网络化结构。第六章为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效应。从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视角评估洪山区空间生产效应。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三生”空间在“他组织”和“自组织”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生产和生活空间功能要素(企业)向集中连片区集聚,生态空问功能要素逐渐减少。资本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生产效率依然较低,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需转移。生活功能逐渐完善,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态空间从生产价值向供给价值转移,以服务居民休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服务价值逐渐取代经济价值。第七章为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模式。从“社会建构空间,空间形塑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揭示洪山区空间生产问题,提炼洪山区空间生产模式,提出空间再生产的调控策略。研究表明,在社会—空间的双向互动下,洪山区空间生产的快速性和高效性表现出空间不平衡发展、居民生活空间感知差异性和空间功能滞后等特点。在此过程中,以主体间作用方式及空间尺度变化为参考,表现出三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生产模式,即垂直型、水平型和网络化社会空间生产模式。第八章为结语。在总结主要结论的基础上,对空间生产理论和新兴城区进一步讨论,归纳现存问题并寄于后续研究思考。最后,本文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有所作为:①以新兴城区为空间棱镜,从主客观方面,重新审视和评估武汉市空间生产效率和效益;②将“空间实践/感知空间—空间的表征/构想空间—表征的空间/生活空间”的逻辑框架同地理学“格局—过程—机制—效应”的一般思路进行融合,是对空间生产理论本土化和学科内部化的一次实践;③从“三生”空间视角,建构了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研究从空间特征到内涵解读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