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视角下典故成语用例事件及其生成机制解读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ush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典,作为汉语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修辞术,是用典主体表面上援引为与当下无关的典故,而实际上所指的是现实中的事情,即:用典故成语古证、概述当今现实中的某个事体事件,以表达用典主体对该事体事件的感知及其感知后感受、态度或立场,以此揭示所述事体事件的问题实质。  对用典的研究始于国内外对典故成语的观察。目前国内外对典故成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修辞层面,涉及典故成语的分类与性质、结构与使用、语义加工与蕴含、用典的功用显现及其修辞效果等(Langacker1987,罗积勇2005,徐盛桓2009)。Langacker(1987)认为典故成语的加工和理解是由字面概念化过程和比喻概念化过程组成的。罗积勇(2005)对典故的运用及修辞进行了科学归纳与分类。徐盛桓(2009)对成语的语言结构及语义加工进行了分析与阐释。这些研究在典故成语理解与使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说服力,为用典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但从心智哲学同一性视角看,已有的研究侧重于典故成语的形成及其意义的理解,而忽视了对典故成语用例事件生成机制及生成动因的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拟借助心智哲学同一性类比思维理论,建构同一性类比思维分析框架,试图探讨用典主体面对自然或社会存在的某个事体事件,心智是如何计算用典事件Ec与典故事件Ep两个关系体的?以及用典者心智是如何拟构合适的Ep来暗喻与Ec相关的话语含义等问题,并着重分析典故成语的语言及其语义构成特征,解读典故成语用例事件的生成及理解过程,探究其生成动因,以阐释用典过程中人们的心智运作规律,从而进一步揭示“用典为什么可能”的问题。  研究认为,典故成语的―用例事件"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典故成语用例事件的产生源自用典主体的意向性;典故成语用例事件的生成离不开具体事件的事态和典故内容支撑与引申,它是以用典事件Ec(本体)和典故事件Ep(喻体)同一性为基础的隐喻转喻映射,从而实现"用古典以述今事"的隐喻性话语表达目的:典故成语用例事件生成过程是"原初意识-反思意识-语言意识"的动态心智活动过程,典故成语用例事件理解过程是心智对事件的“语言表征”到“心理表征”再到“现实表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心智哲学同一性类比思维探讨典故成语用例事件生成机制及其生成动因,不仅为―用典为什么可能"提供了心智哲学层面的解释,而且为其他语言现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