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爆发以来,儿童保育工作及儿童抗战活动开始积极进行,儿童刊物也作为动员儿童抗战的形式积极涌现。《抗战儿童》于1940年春天在重庆创刊,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版于大后方陪都重庆的一份专门为儿童创办的刊物。自创办起,《抗战儿童》在艰难的创刊环境下,为丰富儿童知识、动员儿童抗战、给战时儿童充当发声平台,为战时儿童保育事业及丰富儿童读物上做出了极大贡献。其销售量每月3000-5000册不等,广受儿童喜爱。本文将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的三维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以话语分析方法及考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抗战儿童》刊物及其后期改版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文本、话语实践及社会实践三个话语分析维度的特点,从传播角度分析其在儿童保育及动员儿童抗战上做出的突出贡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并简要概括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理论及其与本文的适应情况等;第二章以背景介绍为主,理清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儿童刊物创办情况及《抗战儿童》刊物的创办及发展情况;第三章为微观的文本分析,细致的从文本高频词汇、标题的句式结构特点等书写角度分析《抗战儿童》刊物的文本特色;第四章立足话语实践维度,从《抗战儿童》的编辑团队、作者构成、受众群体及其传播的过程分析其话语的生成;第五章联系社会环境及背景,试析《抗战儿童》建构出的国家、民族情怀与动员儿童抗战间的关系;第六章为结论,将通过对前文研究内容的梳理和归纳,肯定《抗战儿童》刊物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