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路交互行为的自动驾驶汽车车外人机交互字典集设计与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85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精度定位、环境感知、运动规划与控制、车联网等智能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性能得到快速提升,并逐渐向商业化落地演进。然而,对于如何进行自动驾驶汽车车外人机交互设计,以改善自动驾驶汽车与道路其他使用者(如行人)之间的道路交互行为,领域内仍缺乏相关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构建交互字典集作为设计工具,为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沟通中避免交通冲突,形成良好的人机关系提供支持。首先,自动驾驶汽车与行人的交互行为离不开道路这一基本场景。本文从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出发,提出了自动驾驶汽车与行人的道路交互定义。基于该定义,本文对道路交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整体研究,构建了综合学科视角下的道路交互框架。其次,在道路交互过程中,自动驾驶汽车的车外人机交互界面是道路交互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当前车外人机交互界面的类型和特点,构建了自动驾驶汽车车外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框架,详细论述了框架中的各个设计要素的含义及作用。鉴于领域内缺乏标准化设计评估指标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自动驾驶汽车车外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评估要素。接下来,本文对以上提出的自动驾驶汽车与行人道路交互框架、自动驾驶汽车车外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框架与评估要素进行整合,提出了基于道路交互行为的自动驾驶汽车车外人机交互字典集框架。通过案例收集与分析的方式进行了字典集的构建,在人车混合交通场景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本文通过对道路交互行为的前期观察,结合字典集中的相关案例作为分析材料,完成了人车混行场景下相向阻碍情形的车外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综上,本研究构建了基于道路交互行为的自动驾驶汽车车外人机交互字典集,拓展了自动驾驶汽车车外人机交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对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在复杂环境中运行性能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具有高质量能量密度、绿色无污染的氢能获得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青睐。在这众多氢气制取的方法中,电催化分解水由于其操作简单、能耗低、原料是水、来源丰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纯度高等优势备受关注。对于电催化分解水来说,电催化剂对制氢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受到重视。贵金属Pt、Ru等目前被认为是最好的析氢电催化剂,但它们的地球储量稀少,致使催化剂成本增加
核酸适体是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在体外筛选得到的可以特异性结合靶标分子的寡核苷酸序列。核酸适体的高特异性、高亲和力、易细胞内化和良好的组织渗透能力等优势,使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其中,通过多样化的连接子(Linker)将核酸适体与药物分子偶联而
赛博女性主义艺术是赛博科技、当代艺术和女性主义的跨学科产物,基于技术女性主义中赛博女性主义的思想发展而来。上世纪90年代,人类社会的互联网等新兴赛博科技革新、女性主义已发展百年仍浪潮迭起以及当代艺术百家争吗,赛博女性主义艺术创新由边缘而生,渐为人知。赛博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因其跨学科属性,有效性常受到质疑,故尚未见有系统性梳理与论证,本文基于此而展开。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艺术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构建出了
太赫兹技术因其在许多前沿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太赫兹器件的快速发展,由于在复杂系统中管理电磁辐射发射和干扰的迫切需要,太赫兹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在减轻千兆赫(GHz)辐射污染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很少有高性能太赫兹屏蔽材料的相关报道。为了满足日益流行的便携式和可穿戴设备的要求,低密度、超薄、柔性、甚至可折叠性的太赫兹屏蔽材料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设计三维多孔结构已被证明
含氮杂环芳烃在人工合成药物和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在疾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其在光电功能材料领域也有着极好的应用前景。同样,硫醚类化合物在医药、生物和高分子材料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也不容小觑。于是,含氮杂环类硫醚化合物的合成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领域和新能源产业的资源投入的激增,相关行业对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新型功能分子的大量和高效的合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硫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已
土压力理论是土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合理分析土压力产生的力学机制,并正确计算作用于挡土墙结构上的土压力,是工程上进行挡土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经典朗肯理论(1857)由于假设条件过于理想而不能受到广泛应用,而库伦理论(1776)只能得到土压力合力却无法求得其分布,且库伦的线性分布假设也无法得到国内外众多试验结果的支持。土压力的分布形式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对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的研究从土拱效应的发现和薄层微分
为研究深水位渗流侵蚀致陷的形成机理,设计了一种常水头平面应变试验装置,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测试了不同土样的材料特性,观测了塌陷的形成过程,按影响塌陷形成的因素不同将试验分为内因试验和外因试验。在内因试验中,基于控制变量法开展单变量试验,探讨含水量、黏土含量、含盐量、盐粒级配对空腔尺寸、模型表面沉降以及塌陷状态的不同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样的力学性能和渗透系数均会随土样成分改变而产生较大波动;空腔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