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证研究——以龙州、天等两县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1980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种现象在广西边境地区也同样存在,在边境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者单方长期外出务工,使得原有核心家庭的稳定性被打破,家庭结构的这种不完整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社会化环境的上述变化将给边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又会面临哪些问题,这是本论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研究采用自编式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与社会化内容相关的生活技能、劳动负担、学习情况、社会交往、社会道德规范、消费观念、生活目标、性格与行为特征、自我意识九个方面,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广西边境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方式以双亲外出为主,一半以上留守儿童的父母的打工地点在本县以外,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为隔代监护,在家庭经济情况方面,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优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技能方面,留守儿童的独立性相对与非留守儿童而言更强一些,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不过,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要比非留守儿童重。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则低于非留守儿童。社会交往方面:留守儿童与同辈群体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高,但是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强于非留守儿童,另外,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也不如非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的情感述求中,同学或伙伴处于主要地位,在学习述求中。老师居于主要地位,在生活目标方面,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目标较低,职业目标显示出功利性、低层次性的特征。 通过对研究的结果分析与归纳,本研究认为广西边境地区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因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所导致劳动负担加重。第二、因与父母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而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内心孤独感增强。第三、受边境农村地区外出打工风气、以及边境地区闭塞、落后、教育观念淡薄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表现出学习动机上的务实性,生活目标上的低水平性、功利性等特征。 针对边境地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本论文试图从国家的宏观政策,社区、学校、家庭这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其他文献
本研究对271名已婚妇女做了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婆媳关系这一范畴内的孝与孝道。研究主要采取spss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已婚妇女对婆婆所持的孝道观念及其各个成分进行概况分析,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是伴随着8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90年代开始的住房商品化进程逐渐衍生出来的。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
代议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史上从古代民主制向现代民主制发展的伟大进步,是民主制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历史学习的价值,因而现今实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P区开发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随着P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改造、商品房开发、世博会场址建设等项目的进行,大规模的动迁如火如
家庭暴力是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很多受虐妇女长期忍受家庭暴力却无力改变现状或离开暴力环境。  研究目标:本研究为了解影响受虐妇女长期身陷家庭暴力的内外因素,进而提供
企业农民工,作为农民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般都有一技之长,是最有可能留在城市里生活的群体。然而,较之城镇职工来说,他们的身心受到来自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多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力量。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通过对河北省X村新农